大鯢,是世界上現存體形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由于其叫聲很像幼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它不僅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
日前,記者從福建泉州市水產部門了解到,安溪一養殖企業通過人工技術成功繁育出大鯢,今后這種珍貴的動物有望走上市民的餐桌。
“娃娃魚”在安溪試養成功
劉水元是御珊泉大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他位于安溪縣珊屏村的大鯢養殖房。剛進門,一股寒意撲面而來,恰如在炎炎夏日走入了一間空調房;打開日光燈,四周依然顯得很昏暗;環顧整個養殖場,只見10多個養殖池并排而設,上方覆蓋著泥沙。
“這樣的環境主要是為了模擬大鯢野生的生長狀態。”劉水元介紹,大鯢最適宜在室溫13℃~25℃之間生長,喜靜怕吵,喜清水怕渾水,喜陰暗怕強光。平日里,大鯢的餌料主要是小蝦、泥鰍、魚塊和動物內臟,特別愛吃活泥鰍,“3天投食一次,每次光活泥鰍就要超過10斤。”
談到養殖大鯢的經歷,劉水元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2010年他去陜西漢中出差,結識了當地大鯢養殖大戶夏煒,并參觀了他的養殖場,發現大鯢的生長環境與安溪縣朝天山、紫云山等山脈非常相似,心里便產生引進大鯢試養的想法。
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劉水元從夏煒處購買了3尾小苗。臨行前,夏煒對他說:“大鯢對環境、水質要求苛刻,回去后可能會3個月不進食而停止生長,屬于正常現象。”經過2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劉水元將小苗帶回安溪,并在長坑的珊屏村簡易搭蓋了養殖池。他意外地發現,帶回來的大鯢在第二天便開始進食,1個月后,還明顯看到大鯢長大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劉水元當即將這個消息傳遞給遠在陜西的夏煒,夏煒也很好奇,并來到安溪實地考察。經過一番觀察,原來夏煒養殖大鯢用的養殖水是抽取的地下水,而劉水元則用的是山泉水,更符合大鯢的生長需要。有了水質作為保證,極大增強了劉水元大量引進大鯢種苗試養的信心。
大鯢養殖“錢景”廣闊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