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山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自去年7月份開始實施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目前已全部落實,并發揮效益。他們開創出一條食用菌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的新生產模式,在我市及省內外都具有極強的示范推廣作用,即:利用廢棄葡萄枝蔓、木屑、稻草等制成基質和菌棒,育成雙孢菇、草菇和香菇等;廢基質和廢菌棒制成有機土肥,用于種植有機果蔬。
昨天上午,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香菇菌棒灌裝省工40%
市山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坐落于街亭鎮。記者到來時,工人們正抓緊新一季香菇菌棒的生產,隨著機器有節奏的“咔咔”聲,一根根菌棒從出口處滑落。
“這臺半自動灌裝機是生態循環示范項目實施中添加的,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比起以前的手工包裝,效率大大提高了。”合作社負責人周曉武告訴記者,香菇是合作社的主打品種之一,每年需50萬根香菇菌棒來滿足生產,以前依靠手工,需人工工資10萬元,今年用了新機器后,工資支出可降到6萬元左右,節省了40%,而且菌棒松緊度更均勻,外包的塑料薄膜破損減少,質量提高了,更讓人省心的是,不懂技術的人也可勝任菌棒的生產。
“做好的菌棒堆放在大棚里培養菌絲,到重陽時節,菌棒就可進菇房,上架一個星期就可出香菇。”周曉武說。
葡萄枝蔓代替木屑節省成本
“諸暨葡萄產業規模較大,沒想到現在竟然對我們種蘑菇帶來了效益。”周曉武介紹,“之前合作社做菌棒以木屑為主,50萬根香菇菌棒需要木屑600多噸,去年我們把其中的三分之一用葡萄廢枝條代替,香菇產量沒有受到影響。”
農戶廢棄的葡萄枝蔓、稻草和木材加工廠的鋸末等,經粉碎、發酵、高壓滅菌后變廢為寶,成為蘑菇生長的“營養米粉”,農戶可增收,合作社又可降低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市萬紫千紅提子基地的130多畝廢葡萄枝蔓,原來都是一把火燒掉,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而今年山姑合作社以每車300余元的價格收購,作為菌棒原料,周邊農戶的稻草也被山姑合作社以每畝200余元的價格收購,作為種菇基質。
周曉武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木屑買進價每噸至少要750元,現在30%以上達200多噸用廢棄葡萄枝蔓代替,節省成本近10萬元。”
廢棄菌棒發酵作土肥額外增收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