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一家鮑魚生產企業的技術主管方軍最近有點煩。盡管他所在的企業今年鮑魚減產幅度只有三成左右,遠遠低于同行近五成的平均值,但是由于今年低迷的市場需求,企業今年的日子很不好過。“老板前段時間跟我談了,希望能減少一兩個技術人員以縮減開支。”這讓當年從大連帶了三四個技術人員投奔這家企業的方軍左右為難。
由于大連與福建多年來在鮑魚養殖產業上的淵源,目前大連約有近千名各類技術人員在福建從事鮑魚養殖產業。而福建鮑魚產業在最近出現的低迷困境,正在影響著相當一部分大連技術人員的生存狀態。
鮑魚養殖人才大連輸出
為什么大連技術人員會聚集于遠隔千里之外的福建鮑魚產業?這恐怕還要從三十年以前說起。上世紀80年代,大連科研人員嘗試人工鮑魚養殖的進程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之后,首獲成功;21世紀之初,產學研完整結合的大連鮑魚產業,創造性地將大連鮑魚轉移到福建海域養殖,從而在福建形成了一個以數十億元計的龐大“北鮑南養”產業。產業擴張或轉移的背后,技術是一個具備絕對推動力的核心資源。作為國內最早的鮑魚人工養殖基地,集中了大量技術人才的大連,則成為人才輸出的高地。
福建東山縣,是一個人口20萬人小縣,而這里卻集中著400多家鮑魚育苗企業。“而這其中,每年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賺錢。”當地人告訴記者,這些賺錢的企業大多數聘請了來自大連的技術人員。在很多福建鮑魚養殖企業眼中,大連相關的技術人員是業績的保證。鮑魚養殖是個高投資、高回報的產業,一旦發生鮑魚大規模死亡,巨大投資就是打了水漂。因此,一些育苗企業,往往愿意出資聘請技術人員,尤其是大連的技術人員。他們為核心技術人員付出的年薪往往高達20萬甚至50萬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連約有近千名各類技術人員在福建從事鮑魚養殖產業,一些高端技術人才往往是在當地建立一支以大連技術人員為主的技術團隊,日常的技術維護主要以團隊為主,這樣這些專家型的高端人才可以騰出時間回到大連,進而演變成“候鳥型”專家。
受制于產業困境的大連技術員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