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太久遠的將來,刀魚走進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夢想。昨日,記者在丹徒區寶堰鎮了解到,鎮江山水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長江刀魚人工馴養已取得初步成功。
刀魚是長江珍稀魚類的代表,隨著生態環境變化、捕撈過度,野生資源日趨減少,曾創下每斤8000元的“天價”。目前,在大環境難以有效改變的情況下,人工繁殖成為長江刀魚繼續繁衍下去的重要途徑。然而,人工繁殖刀魚存在諸多難點,一是刀魚性格暴躁,“出水即亡”,種魚的獲取、人工授精、孵化等難度極大,刀魚的人工繁殖目前依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二是刀魚的口味相當挑剔,只喜歡天然生物餌料,喂養難度較大。而且刀魚喜歡“住得寬敞”,無法高密度養殖,大面積推廣存在“瓶頸”。
2009年鎮江山水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并于2010年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產專家趙法箴領銜的“生態修復與特色生物資源增殖利用院士工作站”,開展長江流域淡水魚類(刀魚、長吻鮠、河豚)繁養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目前正在開展長江刀魚人工馴養實驗。
該公司負責水產養殖的程新華介紹,去年9月,首批2000尾從長江口獲取的魚苗在該公司面積約6畝的池塘中進行實驗性喂養。刀魚人工馴養對水質調控和餌料調配要求極高。餌料調配和投放是整個實驗性喂養中最大的技術難點,野生刀魚屬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及其幼蟲,成魚主要以大型甲殼動物如蝦類和其他魚類為食,但在人工喂養情況下,不僅難以保證此類餌料的來源,也無法達到縮短養殖周期和降低養殖成本的要求。為突破這一難題,他們與專家團隊一起攻關,研發人工高營養餌料,采用一半活體餌料,一半人工餌料相結合的方式,并根據刀魚只吃浮游在水中的食物這一特性,延長投餌時間,初步解決了喂養難題。首批投放的魚苗目前已經長到了20厘米左右,再經過一年的養殖就可長到50克左右,基本達到上市要求。
據介紹,長江刀魚在自然生存環境下長到30厘米、重150克左右,需要4-5年的生長周期,人工馴養條件下也需要2-3年才可上市。因此,擴大面積目前還不現實。但隨著養殖技術不斷提高,在不太久遠的將來,刀魚走進尋常百姓家將不再是夢想。(韓蓁,季翔)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