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幾乎沒有育種技術力量的企業來主導種業,科研體制內的“內行們”何去何從,又該由誰來帶領企業走出育種的稚嫩期?
5月 27 日 -30 日,第 162 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水產種業科技創新與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在威海如期舉辦。與往年水產種業會議不同的是,此屆論壇在 30 日主題報告全部結束后,嘗試性地專門開辟了一個企業同科研院所面對面交談的平臺,留給雙方半天的時間用來談論當前種業體系的缺失。企業開始不單單以“學生”的角色出席會議,這種關系的微妙變化,凸顯出背后的政策導向。
就近來說, 國家當前主推的現代種業, 期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發展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 ; 也意味著企業開始真正被納入育種體系中——從發達國家種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企業既有開展品種選育的動力,又有推廣育種成果的能力,因此需要將企業作為種業的主體。
現代種業體系的提出,淺顯來講是在數量和質量上保證養殖生產對良種的需求,實現養殖生產良種化,而良種覆蓋率低是原有種業體系的“硬傷” 。中國曾為此取經于美國。與中國 90% 的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集中在科研事業單位不同,美國種業研發經費超過 60% 投入是來自私營種子企業,美國政府對種業的資金投入主要是對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擴增等公益事業方面。那么,中國種業最終能否學到美國種業的精髓?
回歸到一脈相承的現代水產種業,所面臨的問題或許與大農業的種業并無差異,作為新的發展定位,下一步該怎么走,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而言,現代水產種業主流的理解是以現代設施裝備為基礎,以現代科學育種技術為支撐,采用現代的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和示范推廣模式,實現“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種苗生產產業。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