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收到手,顆粒歸倉。圖為河南內鄉縣的麥農在出售小麥。張中立攝
制圖:張芳曼
夏糧豐收有沒有水分?
政策優惠,面積增加70萬畝,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單產提高1公斤以上
農業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6月20日,全國冬小麥已收獲3億畝,麥收進度接近九成,從各地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面對豐收的喜訊,一部分公眾在高興的同時也有疑惑:我國的糧食生產為啥能夠打破過去的“兩豐一欠”怪圈,取得連年豐收?糧食“九連增”、冬小麥 “十連豐”的數字有沒有水分?仔細分析一下影響糧食產量的各要素,就會明白今年夏糧為何會在產量基數高、生產成本高、災害威脅大等不利條件下再獲豐收。而這些因素,也是支撐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的重要原因。
先看面積。搞農業的人常說一句話:“種不種,看農民”。農民看什么?主要看價格。這些年,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好政策,糧食價格小步上漲。今年農業“四補貼”資金1700億元,比上年增加32億元。去年秋冬種前,國家及早公布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1.12元,提高0.1元。中央財政還專項安排17億元小麥“一噴三防”補助資金,對冬小麥實行全覆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資金也由4億元增加到8億元。好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今年的夏糧面積穩中有增,播種面積達4.15億畝,比上年增加70萬畝,為夏糧增產奠定了基礎。
其次看單產。夏糧單產創歷史新高,據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實地調查分析,今年冬小麥畝穗數略增,穗粒數持平,千粒重增加。預計夏糧畝產將比去年提高1公斤以上。
單產提高,靠的是科技支撐力度不斷加大。這些年,我國針對重點作物、重點區域研究推廣了一系列防災減災穩產增產技術。以小麥的“一噴三防”為例,據測算,平均可增產10%以上。今年全國對3.4億畝冬小麥實施“一噴三防”補助,對增產的貢獻很大。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