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濱海新區計劃投入魚、蝦、蟹、貝等水產苗種10.8億尾(只),養護渤海漁業資源,修復海洋生態,提升漁民收益,豐富百姓餐桌。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海洋的利用越來越多,大面積填海造陸、船舶頻繁進出等都改變了近海的海洋環境。以前,渤海灣是一個天然的魚類繁衍場,特別是淺海地區淤泥地質含有豐富的餌料,是魚類、貝類、蝦類等海鮮天然生長地。但隨著環境的變化,海洋漁業資源受到了一定的破壞。為此,濱海新區農業部門聯合市漁業部門和有關功能區、管委會,通過投放魚、蝦、貝苗,建設人工魚礁,實施伏季休漁來恢復海洋環境。
今年,濱海新區計劃投入10.8億魚、蝦、蟹、貝苗,養護渤海漁業資源,修復海洋生態。目前,市區漁業部門已經增殖放流中國對蝦苗10億尾、投放毛蛤、青蛤、菲律賓蛤等優質苗種4550萬粒、三疣梭子蟹2000萬只、牙鲆魚10萬尾、半滑舌鰨6萬尾。預計今年秋天,還將再投入半滑舌鰨苗6萬尾,毛蚶等灘涂貝類2000萬粒。經過三個月的休漁期,這些魚苗、蝦苗、蟹苗都將陸續成熟,相信開海后,漁民們可以捕撈的海鮮將更多、更肥。
增殖放流可以增加資源,改善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增加種群數量保護瀕危物種。同時,還可以通過生物的繁育凈化水質,修復海洋生態。濱海新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除增殖放流外,我們還在中心漁港、東疆、南港、臨港等港區進行人工魚礁的建設,為海生物棲息建造場所。這些魚礁將成為魚類等海產品產卵、生長的棲息地,減少網具、運輸船舶對它們的傷害?!?/p>
近幾年,濱海新區近海投放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幼苗,以半滑舌鰨為例,投放的魚苗長度約為10厘米左右,一年以后這些魚苗就可以長成2斤左右的成魚,而2~3年后,則可以長成4~5斤的大魚。通過強化海洋伏季休漁、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等漁業管理,渤海近海水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漁業資源修復效果十分明顯,供漁民可捕撈的漁業資源明顯增加,有效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豐富了百姓的餐桌。
來源:城市快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