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廣東省中山市漁業部門對該市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在12個抽檢樣本中4個樣本“孔雀石綠”指標不合格。孔雀石綠是有毒的三苯甲烷類化學物,既是染料,也是殺菌劑,可致癌。
那么,成都的情況如何?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市水務局獲悉,今年上半年,市水務局抽檢了515批次水產品,抽檢合格率為97.7%。對于檢出的不合格樣品,市水務部門都采取了退市處理,并根據追溯調查和復檢的情況分別采取了進一步查處措施。
抽檢20多個品種
重點檢查3種禁用漁藥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水務局對養殖基地和市場的水產品進行了抽檢,抽檢范圍覆蓋了20個區(市)縣,抽檢的樣品品種包括草魚、鯉魚、鯽魚、江團、白鰱、花鰱、胡子鯰、大口鯰、斑點叉尾鮰(又名潛魚)、丁鱥、黃辣丁、鏡鯉、鱸魚、鱖魚、烏魚、鱘魚、鮭魚、鱒魚、武昌魚、鱔魚、牛蛙、多寶魚、對蝦、蟹、甲魚等20多個品種。
對于抽檢水產品,成都市水務局重點針對孔雀石綠、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霉素等3種禁用漁藥進行檢測,同時根據安全監測的動態情況,有針對性地增加部分檢測指標。
成都市水務局專家表示,禁用漁藥對養殖的水產品有害,也會間接威脅到市民的健康。在這3種禁用漁藥中,氯霉素會抑制人造血功能,造成過敏反應,甚至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呋喃唑酮殘留會引起人的溶血性貧血、多發神經炎、眼部損害和急性肝壞死等。孔雀石綠能溶解足夠的鋅,引起水生動物急性鋅中毒。同時,孔雀石綠還是一種致癌、致畸的藥物,對人類造成潛在的危害。
成都市水務部門對抽檢發現的每一個陽性樣品開展追溯和調查處理。2012年以來,市、縣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檢打聯動,依法立案查處了4起水產品中含禁用漁藥案件。雙流縣水務局對一起在批發市場發現的不合格樣品的調查處理中,通過有效追溯對相關養殖戶進行了處罰。
沒有質量合格證明
不得進入市場銷售
為了加強水產品的監管,從2008年9月開始,成都市就開始實行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無水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的水產品,只能進入市場指定的待檢區進行等待補檢,經市場檢測中心檢驗合格取得合格證明后方可入市銷售。對補檢和抽檢不合格的水產品實行退市。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