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顧敏 王君蓉
收網、撈魚種、增氧……6月24日一大早,在時堰鎮水產養殖苗種場內,忙碌的人群和有力的吆喝聲打破了偏僻的水產場一貫的冷清和寂靜。今天,這里養殖的300萬尾魚種就要被放流,進入到真正的流域性河流中。上午9點,安時河時堰鎮段面上,增殖放流的漁船引起了岸邊不少漁民的關注。只見市漁政大隊的快艇引導著活水船行進在水面上,四五個人用塑料盆從活水船里舀出半盆魚種來,順著船開動的水流,慢慢的將魚種倒入河里。“魚種放入河中,對我們漁民來說,真是一件大好事啊。”時堰鎮的老漁民紀師傅看著這情景簡直樂開了花。
近年來,為了恢復天然水域漁業資源種群數量,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市漁政大隊、時堰鎮、五烈鎮鎮政府和漁民共同出資,人工增殖放流魚種。據了解,今年,共有近300萬尾“四大家魚”的魚種被放流到安時河、塘壩河、辭郎河等六條流域性河流以及祖澤圍欄精養區內。當年即可每條生長到1至2斤,放流區域內的漁民平均增收一萬多元。
這是我市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的第四年。魚類增殖放流不僅能增加內河水域魚類種群數量,修復生態鏈,而且能凈化水質,解決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對促進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助推全市水環境治理都大有裨益,勢必能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果。“在選擇河流上,看是否靠近育種場,水質好不好,更重要的這些都是流域性河流,這樣有利于魚種的擴散,可以輻射到整個里下河地區。”市漁政大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在選擇增殖放流的區域上下了一番心思,還通過共同參與的方式提高漁民的積極性,引導漁民加強后續管理,保證魚種的成活率。
“這些魚種散得很快的,晚上就能擴散到市區內的河流了。”紀師傅說,從打擊非法電力捕魚到魚類增殖放流,這么多措施既保護了漁業資源,等到魚種長大,河水清澈、魚蝦又該成群,漁民紀師傅滿懷希望地憧憬起來。
來源:東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