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一方面是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是相關政策禁止河豚魚進入流通環節,數十億的產值的河豚魚產業消費市場一直處于政策的灰色地帶。
清明時節,正是長江一帶盛行吃河豚魚的季節,酒店里一道鮮嫩的河豚魚被端上餐桌,食客爭相品嘗著被蘇東坡評價美味“也值一死”的河豚魚;與此同時,4月初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管局”)組織專項檢查組徹查餐飲企業是否存在經營河豚魚的情況,一經發現違法經營,將被依法嚴厲查處。
一方面是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是相關政策禁止河豚魚進入流通環節,河豚魚產業的尷尬在于它集美味與毒素于一身。前者使得“拼死吃河豚”的人絡繹不絕,后者導致每年都有人命喪美味之后。而從1990年《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禁止河豚流入市場,到2010年該法規被廢止,河豚魚被列為新資源食品,并設立河豚魚人體試食試點,再到2011年國家食藥監管局下發通知“在國家有關政策調整前,嚴禁任何餐飲服務提供者加工制作鮮河豚魚”,河豚魚產業政策導向一波三折,企業不斷奔走訴求,而目前為止相關法規仍處于真空狀態。
盡管國內一直未允許河豚魚進入流通環節,河豚魚產業的發展卻是如火如荼。據中國漁業協會河豚分會統計,我國的河豚魚養殖產量約為1.47萬噸,其中暗紋東方鲀年產量約為1.01萬噸,紅鰭東方鲀約為0.46萬噸。北方河豚魚市場主要依賴日韓的出口,南方河豚魚則依靠內銷,主要消費市場為江蘇省和上海市。
對于河豚魚產業而言,當務之急的事情莫過于國家對產業的開放政策,來讓這數十億的產值名正言順。
發展迅速的特殊行業
來源:水產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