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是水產養殖中使用藥物進行病害防治的高峰季節。藥物的使用不僅要對癥,施用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實踐中往往遇到疾病判斷準確,用藥效果不佳的現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使用中未能根據水產動物的生理特征、水質情況、藥物形狀、病程階段進行合理施藥造成的。
一、外用型藥物
外用型藥物是指直接向養殖水體中施加的魚藥。它包括:消毒劑、殺蟲劑、水質改良劑(凈水劑、肥水劑、底改劑)。外用型漁藥與其他類型的漁藥或獸藥最本質的不同是:外用型漁藥需要通過水作為載體和介質來發揮其藥效,因而水的理化性質、生物量對藥物的療效影響較大,要最大限度發揮外用型藥物效果。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根據藥物性質調整水體dh值。例如大多數消毒劑和菊酯類、咪唑類殺蟲劑在偏酸條件下效果更好,對于堿度偏大的池塘可以先降低ph值再用藥。
2.判斷水溫適當增減藥量。常用消毒劑、殺蟲劑的消毒和殺蟲速度一般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對消毒劑而言,殺菌能力隨溫度增加呈幾何級數增加;而對殺蟲劑,由于溶劑大多為二甲苯、甲酸等易揮發物質,溫度與藥物濃度成反比。水溫愈高,藥物揮發掉的越多,水溫愈低,則反之。因此,在盛夏水溫高時殺蟲劑可適當加量,消毒劑應減量。
3.考慮水體中有機物和浮游。生物量的影響有機物含量的高低、種類可干擾消毒劑、殺蟲劑的殺滅作用。其原因是:
(1)有機物在微生物或者寄生蟲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妨礙藥物與病原體接觸,延遲消毒、殺蟲作用,從而病原體逐漸對藥物產生適應性。
(2)有機物與消毒劑、殺蟲劑作用,形成溶解度更低或殺菌殺蟲作用比原來弱的化合物。當不溶性化合物形成后,又能與細菌周圍其它物質一起對微生物起機械保護作用。
來源:鹽都區水產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