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個客戶采用大棚模式,5月11日出蝦,90尾/斤規格的蝦賣到38元/斤,畝利潤超過2萬元。”6月15日,浙江粵海上海區域經理劉慶坤向南方農村報記者介紹其某個客戶的大棚蝦養殖成果,同時也不無遺憾地表示,受魚塘租用年限短等因素影響,上海大棚養蝦恐難有大規模發展。
據了解,上海傳統的南美白對蝦以外塘養殖為主,大棚養蝦是近幾年政府與部分廠家都試圖推行的一個模式。大棚養蝦之外,外塘養殖正呈現由一造蝦模式向兩造蝦模式發展的趨勢。模式變遷的背后,是業界對于變化著的養殖與市場環境的適應與調整。
兩造模式兩年翻番
南通海大上海區域經理付悌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上海外塘養殖主要有一造蝦和兩造蝦模式。一造蝦模式中,養殖戶在4月底至6月初投放普通苗,密度大約為15-20萬尾/畝,在7月底8月初開始分批捕撈賣蝦,產量大約為800-1000斤/畝。“產量雖然不低,但這個期間華東上市的蝦較多,因此價格不高,效益好的時候大約有5000元/畝純收益,不好的時候大約3000元/畝。”付悌說。
“奉賢五四農場也是一造蝦,密度還更加高。”付悌介紹,五四農場那邊的養殖戶一畝大約會投20-30萬尾。養殖戶技術水平很一般。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養到1000斤/畝,天氣不好的時候只有500-600斤/畝。
“同樣規格的蝦,6月底價格比7月底高5-6元/斤。”劉慶坤介紹,正因為如此,好多養殖戶逐步從傳統的一造蝦模式轉成兩造蝦模式。因為兩造蝦可以更早上市,通過反季節銷售獲得更高利潤。
付悌介紹,兩造模式過去2年增加比較快,2011年兩造模式的養殖面積占比大約為20%,今年已經達到了50%。考慮到這兩年上海對蝦養殖面積正逐步減少,兩造模式的面積比2年前差不多翻了一番。
兩造蝦模式雖然可以提早上市,但會不會受到廣東對蝦的沖擊?上海蝦中、飼料經銷商湯海強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冬春季節從廣東采購的蝦活力不夠好,“就算不死也不怎么動彈”,加上還有損耗,所以只要上海本地的蝦上市,蝦中就會優先收購本地蝦,而且蝦價肯定不會差。“我們的做法是,(上海)大棚蝦上市就不收外地蝦,(上海)外塘蝦上市就不收(上海)大棚蝦。”
兩造模式配套標粗池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