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沿著齊整的漁村水泥路,開到了崇湖漁場東北湖分場漁民陳立蘭家門口。作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崇湖漁場早已小有名氣。26日上午,記者和市農業、水產部門一起走訪了這一示范基地。
順著水泥路,兩旁分布著齊刷刷的魚塘,魚塘邊上,一排排民居錯落有致。
按照規劃,這里的漁民以住宅為單位,每家都放養著屋后的13.7畝魚塘,這片魚塘就是他們的家業。陳立蘭也不例外。
在分場近千畝水域里,“18221”養殖模式獨領風騷。此種模式下,漁民受益匪淺。
這是一種用經濟價值更高的黃顙魚代替傳統“四大家魚”與鱉混養的生態高效養殖模式。所謂“18221”,即一畝魚池產800斤黃顙魚、200斤甲魚、2萬元產值、1萬元純利。
漁民:新模式下收益倍增
“這是剛蓋不久的新房,兒子就要結婚了。”提起家里的這棟小洋樓,陳立蘭咧開了嘴。在陳立蘭看來,致富全靠這13.7畝水塘。
2007年,“18221”模式在這里起步。經過6年的成熟與完善,這一模式創造的效益進一步提升。
“去年畝產黃顙達到2000斤,近三年來平均也有1500多斤。”在陳立蘭的塘里,“18221”悄然升級。去年,陳立蘭家里收入10萬余元。
“現在養魚,心里非常踏實,基本不用擔心。”陳立蘭說,“從開春清塘、種苗選擇、養殖防治到市場銷售,都經過嚴格管理與對接,沒得蠻大風險。”
據了解,在陳立蘭的魚塘里,3月放苗,6月起開始逐步上市。漁場里的魚80%屬于外銷,主要銷往上海、江浙、廣東等地。
健康養殖:重在生產環節
在不遠處的湖面上,精致格外吸引眼球:綠油油的空心菜成塊漂在水面,猶如綠色綢帶;水下,黃顙成群游蕩。
這種“水上種菜、水下養殖”的模式是崇湖漁場改良水質的有益探索。漁場80%以上的魚塘都采取這種模式。
“一般而言,水質改善都通過投入化學制劑或者生物制劑來實現,但會產生毒害物質,不利于魚類健康。通過水面種植空心菜,能有效分解氮、磷,吸收水中懸浮物,凈化水質。”公安縣水產局副局長趙與善介紹。
來源:荊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