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市場角度分析,消費者有自由選擇商品的權利,質量好、價格低、服務優的商品,就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徠。但是,從政府層面來看,有些商品,就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還必須充分考慮一些非市場因素。
眼下,中國在糧食的生產和供應方面,就面臨這樣的選擇。
據媒體報道, 夏糧收獲即將結束,有望再獲豐收。然而,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農產品今年以來仍保持凈進口態勢,其中,小麥、玉米、大米等三大主要糧食作物,2012年也已經全部轉為凈進口,凈進口量分別達到341.5萬噸、515.3萬噸和208.8萬噸。雖然從進口數量上看,還不是很大,但是,隱含的風險和挑戰還是比較嚴峻的。
眾所周知,按照目前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和消費情況,我國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供需矛盾,還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小麥、玉米和大米。所以出現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凈進口的問題,主要是價格方面的原因。亦即國外進口的大米價格便宜,且品質有保證,而國內市場的大米,不僅價格高,而且品質很難有保證。如來自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等國的進口米價,一般是每百斤172元,而湖南常德等地的米價則在每百斤180至190元。而且,近一段時間以來,還不時曝出大米中含鎘量偏高的問題。又如棉花價格,國內每噸超過了19000元,而進口則在每噸14000~15000元之間,高出了每噸4000至5000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經銷商還是消費者,抑或生產企業,就都會選擇進口糧食。那么,在市場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的情況下,進口的糧食數量增加了,國內糧食的積壓就會增加,價格也就會下降。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倒掛,生產者的積極性將受到嚴重影響。
一旦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糧食等的供應就會出現問題,真正的市場供求矛盾就會出現,糧食的短缺時代也就到來,進口量也會逐步增多。中國在糧食供應和消費方面就會越來越受制于其他國家,受制于國際市場。顯然,糧食安全就會面臨重大隱患,糧食安全風險就會隨時爆發。
來源:觀點中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