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近兩年,筍殼魚、鱖魚等品種相對走俏,鯪魚仔作為它們的飼料魚,需求越來越大,使得鯪魚這條一直不太被重視的魚,成為了“熱門”養殖品種。
文/圖 海大集團華南魚料技術服務部
鯪魚是廣東池塘養殖中最主要的底層魚類,有土鯪、麥鯪、泰鯪等品種,養成罐頭鯪魚或鯪魚仔。其中,罐頭鯪的養殖以四大家魚套養土鯪為主,在廣東各地草魚塘大多有分布;而鯪魚仔多為麥鯪,常作為鱖魚、筍殼魚等的餌料魚,采用精養或魚鴨、魚豬混養模式,養殖水面超10萬畝,主要分布在清遠、肇慶、江門、佛山三水等地,以清遠養殖最為集中。
一、廣東鯪魚養殖概況
1、清遠片區
作為珠三角最大的鯪魚養殖區域,清遠主要養殖麥鯪、土鯪,養殖面積5-6萬畝,鱖魚養殖面積1萬畝左右。養殖鯪魚和鱖魚的情況可分為四類:專養麥鯪、專養鱖魚、以鱖魚為主兼養麥鯪、以麥鯪為主兼養鱖魚。2012年,鯪魚精養模式的產量大多在1300-1500斤/畝之間,效益在1000-2000元/畝,少部分養殖戶達到2000斤/畝以上,畝效益超過3000元。麥鯪投喂的食物品種繁多,有豬料、鴨料、原料(麩皮、花生麩、黃粉、豆粉等)、魚料,其中用魚料的比例為30-40%。大部分養殖戶一天只喂一餐,且基本上沒有投料機,增氧機約10畝/臺。近年來,影響麥鯪養殖的主要是寄生蟲,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很少見。
2、中山片區
主要分布在橫欄鎮(約2000畝水面)和東阜鎮(約2500畝水面),橫欄多為魚鴨混養,東阜以罐頭鯪與草魚搭配混養為主。2012年之前,養戶大多數是使用低檔顆粒料、鴨料或雞糞喂魚,平均畝產量不到1500斤,效益普遍在2000元/畝左右,其中塘租成本占到1元/斤(塘租約2000元/畝),因而提高產量成為當地養戶的共識。
3、江門片區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