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青 北京報道
近期,與股市以及金屬、化工等商品相比,期貨市場農產品板塊的走勢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由于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氣溫不斷打破高溫紀錄,降雨低于正常水平,這使得資金借農產品期貨市場開始了一波炒“干旱行情”。
整個6月份,美盤的玉米上漲約14%,小麥價格上漲18%,大豆價格漲了6.5%。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也緊跟外盤上漲,特別是大豆及豆粕期貨主力合約自6月以來的累計漲幅已分別高達10.38%和19.3%。
6月份以來,從cbot走勢來看,豆粕指數已經創出上市以來新高,美豆和美玉米也已經突破了2008年8月以來的高點;相比較國內豆粕一直跟隨外盤較為緊密,并成為豆類油脂的領頭羊。此輪上漲明顯呈現出“粕強油弱”的特點。
然而,持續上漲的豆粕現貨價格,給養殖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往年飼料的價格與豬肉價格的走勢大致相同,且豬肉價格走勢領先于豆粕價格走勢。但近期自2011年12月底至今,豆粕現貨價格持續上漲,而豬肉價格則持續下跌,這樣的變化讓我們變得無所適從。”寧波市某畜牧公司梁先生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成本推動連創新高
7月9日,大豆期貨主力1301合約和靠近現貨月的1209合約尾盤封于漲停,豆粕期貨主力1301合約漲幅超過3%。經雙邊測算,大豆成交額比上一日增加近480億元,豆粕成交額比上一日增加745.75億元。
對此,市場人士認為,大豆漲停主要是由于投機資金推動。國聯資金很像是前期游離于pta、強麥上的力量,當日國聯退出了強麥的空頭。由于連盤豆粕短期內的快速上漲,多方投機力量在畏高豆粕期價的同時尋找可以追買的品種,將國產大豆期價往進口大豆成本以及現貨交割成本上買。如果價格繼續走強,將出現正的期現交割利潤。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