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右圖:小魚苗被放入三垟濕地水域中。 劉偉 攝
6月30日上午8點半,三垟濕地五福源河畔,十萬尾鳙魚魚苗已經到位。只聽一聲“下水啰”,白花花的鳙魚撲通撲通跳入了河流中。昨日是浙江生態日,溫州“小魚治水”進行了首次增殖放流活動,10萬尾小魚擔負著“清道夫”的使命踏上治水之旅。同時,匯集溫州“小魚治水”公益理念的“小魚最棒”接力棒也踏上旅途,首站傳遞至福建,開啟了浙閩青年環境項目。
“爸爸快看,這些小魚能吃掉河里的藻類,這樣河水就能變干凈了。”溫州建設小學學生鄭名量興奮地向身旁的父親解釋著他從“小魚課堂”上收獲的知識。除了200多名熱心市民,杭州、衢州、福州、寧德等地的20多名環保人士也到場參與了放流活動。
“小魚治水”是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微公益項目,2012年始于杭州。今年4月,本報聯合市環保局、團市委、市海洋與漁業局、市生態園管委會、廣電集團、綠色水網環保公益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小魚治水”溫州站活動,呼吁市民“捐2元,讓小魚來治水”,用微公益形式參與城市水環境保護與治理。三個月以來,市民通過公益賬戶、淘寶公益網店、支付寶等渠道募集善款認捐魚苗,共募得愛心款6000余元;此外,我市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還開展了小魚課堂、小魚宣講團等新做法,形成了具有溫州特色的“小魚治水”公益模式。為了將溫州“小魚治水”的理念和經驗傳遞出去,我市特別推出了形似火炬的“小魚最棒”接力棒,將“火種”傳至全國。
昨日,通過交接,“小魚最棒”第一站落地福建,成功啟動“小魚治水”浙閩青年環境項目。據悉,福建省的“小魚治水”項目由福鼎市環保志愿者協會負責落地和推廣,溫州項目方將長期提供支持和幫助。9月,“小魚最棒”第二站將前往內蒙古包頭,和內蒙古的公益機構共同建立浙蒙環境保護項目。同時,“小魚治水”專項公益基金也在昨日正式成立,溫州市大偉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為基金注入了第一筆捐款,基金所有款項將定向使用于小魚治水項目。此外,活動現場為實驗小學市府路校區、建設小學大南校區、甌海景山小學進行了“小魚治水水環境保護公眾參與項目環境教育示范點”授牌,并啟動小魚廣播劇本征集活動。
來源:溫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