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連增”承壓
即使實現了“十連增”,這一態勢還能持續多久,目前也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近年來糧食年年增產,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單產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013年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有關“一號文件”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城鎮化會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科技進步,在更少的面積上也可以生產出更多糧食。”陳錫文說。
為提升稻谷產量,農業部近期開始啟動“中國千公斤超級稻攻關計劃”。由袁隆平院士牽頭,計劃用五年到八年時間,培育出具備畝產1000公斤以上產量潛力的超級稻新品種。有些糧食主產區甚至提出了“十連增不是終點,是起點”的口號。
但上述一系列關于中國糧食增產因素的解釋,并未獲得廣泛認同。
質疑之一,目前中國的糧食增產,主要靠化肥施用。
“南方的復種指數很高,就靠化肥來支撐,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的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變為了污染物,留在了環境當中。”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表示。
此外,由其他作物改種糧食,成為糧食增產的另一個來源。
為調動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中央政府于2005年出臺了針對產糧大縣的獎勵政策。其獎勵標準是按糧食商品量、產量、播種面積進行評定。
“因此,黑龍江部分縣市為得到獎勵,積極推動大豆改種玉米。以玉米產量850斤/畝、大豆產量250斤/畝計算,一畝地即可增產600斤。”農業部的一份報告指出。
黑龍江的總體耕地面積為2.18億畝。2007年時,玉米播種面積為5800萬畝,受此影響,到2012年時則變成了9800多萬畝。如此大面積的改種,成為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的理由之一。
來源:財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