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徐本立
“我于2007年開發荒丘挖建了40畝面積的魚塘,既讓周邊稻田灌溉有水源,又讓自己有利可圖,每年都有定期的‘存款利息’20萬元。昨日,重慶梁平縣蔭平鎮樂英村養魚能手周華龍樂呵呵地說,職業農民當好了,當精了,前程一樣的錦繡燦爛。”
據了解,2007年,種了十多年莊稼的周華龍盤突發奇想,能不能把“不出食”(產糧食不多)的荒丘地流轉過來,從事水產業,既可以增加望丘田土的產出,又可以解決周邊田土灌溉的水源問題,再就是自己在這些水面上用智慧去實現自己的致富理想。
周華龍這一想法得了家人的贊許和支持。當年,他在村兩委會和支持下,用手中的存款和銀行的貸款,投入20萬元,把40多畝的荒丘地流轉過來,開挖建成了5口魚塘,當年養魚就獲得了幾萬元的收入。
為了讓自己的養魚技術得到提升,周華龍除買來養魚技術書籍自學、到縣農委參加專業培訓外,還自費到外省市一些養魚大戶家里“淘經取寶”。
“別人種稻我養魚,別人養魚我生態,別人生態我養苗,別人養苗我多營。”周華龍說,要想讓自己立于增收的不敗之地,關鍵就要有超前的意識。2009年周華龍在當了兩年的養魚老板后,周邊的有志農民也開始大量養魚。周華龍通過市場觀察分析發現養殖魚苗比養殖成魚劃算,在征求縣農委專家意見后,確定了養殖魚苗的主產方向。當年養的魚苗就獲得了幾萬元的純效益。到如今,周華龍的魚苗遠銷周邊省市縣,一年魚苗產值30萬元,養成魚3萬多斤,一年產值20多萬元。周華龍說,除去各種成本,每年養魚純收入在20萬元以上。
周華龍認為,養魚除了是技術活外,更是一個細致活,在技術上要按照養殖要求辦事,實現密度最大化,做到消毒、增氧、投食常態化、合理化,魚兒就會活蹦亂跳,生命力旺盛。養魚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情況,不論是白晝還夜晚,要定期觀察魚苗、成魚生長活動情況,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應對和挽救措施,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來源:人民網·重慶視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