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點軍區橋邊鎮天王寺村五組農民朱小紅屋旁的葡萄架上,依然掛著一串串的紫色葡萄,為寧靜的山村帶來豐收的氣息。
近年來,不甘于走傳統的作物種植老路,朱小紅面向市場大膽調整種植結構,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逐漸成為享譽一方的“小水果王”。
天王寺位于點軍區橋邊鎮的西北角,屬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濕潤,適合柑橘、桃、李、杏等水果栽培。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種植柑橘為主,近幾年來由于柑橘市場行情低迷,種植柑橘的效益越來越低,若遇到自然災害則往往虧本經營,極大地傷害了柑農種植的積極性。他和大多數鄉親一樣,靠種植柑橘樹養家糊口,可經濟效益每況愈下,此時的他開始思考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嘗試走出一條多元化水果產業之路。
經過反復思考,2005年的一天,他帶著東拼西湊的2000元現金,只身前往天門市特色農業推廣中心。在那里,他參觀了各類苗圃基地,請教了基地的技術人員,詳細了解了桃、李、杏等水果對水、土壤及氣候的要求以及育苗、管理等相關技術,經專家推薦并結合本地實際,他選擇了桃、杏、李、葡萄等優良品種,一次性購買了200多元錢的優質苗木。種在了從荒坡中開墾出來的梯田里。為了確保樹苗健康生長并順利掛果,他深知技術管理的重要性,他擠出資金訂閱了《桃樹高產栽培技術》《李子樹病蟲害防治》等書籍,潛心學習栽培技術。對果樹的病蟲害進行適時防治,經過近五年的不懈努力,所栽桃、李、杏等開始進入掛果期。2010年春夏季,各類小水果陸續上市,雖然桃子、李子、葡萄等掛果數量不大,但以其特有的果形、色澤、味道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四面八方的水果商販游客2000余人次前來參觀訂購、采摘,產生了不錯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他引種小水果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點軍區人大代表、村主任馬玉庭聞訊而來,對他大膽調整產業結構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稱贊他為本地發展多種經濟探索出一條值得推廣的新路子。一時間區政府領導以及橋邊鎮黨委、政府領導都紛紛前來實地調研,他們在田間地頭進行實地察看,他認真匯報了引種小水果的發展思路。通過品嘗,領導們感受到他引種的水果真的與眾不同:它們色澤光亮,果形大,味道甜潤,極具發展和推廣價值。并為其規模化種植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希望他能充分利用天王寺低丘崗改造之機,將特色水果產業做大做強。領導們的一番話極大的增強了他發展小水果產業的決心和信心。新聞媒體也多次對其進行現場采訪、通過報刊、網絡對他的事跡進行宣傳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經過8年多的發展,水果經營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一年四季有水果上市的設想,經濟效益初步顯現。2011—2013年僅小果收入可達五萬余元。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他巧借天王寺村低丘崗改造的東風,將自家的5畝荒山改造成果園,新植樹苗300余株,三五年后,僅小水果一項,將實現年收入5萬元,家庭人均增加五千元。
如今,他開始對幾年來水果的生產、銷售情況、經濟效益等信息進行分析、整合,進一步遴選性狀優良,經濟效益好的品種進行繁殖推廣。隨后他將會對適合本地發展的品種進行繁育,以擴大種植面積,走規模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截止目前,他栽培掛果的優良桃樹150株、杏樹50多株、李子樹200余株。新植桃李等近300株,加上前期的200多株柑橘,家庭果園雛形已基本形成。
他認為:“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作為共產黨員,要積極帶動身邊的百姓一起致富2011年,他繁育了各類優良種苗了1萬余株,除滿足自己栽培之外,低價出售給鄉親們,幫助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水果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并加強技術指導,發展天王寺的觀光農業,使之成規模,上檔次。同時,他正著手籌劃開辦天王寺生態“農家樂”;申請水果商標及果品包裝等事宜,擬走“規模+品牌”的新型產業模式,以提高水果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知名度。(王新 黃世華)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