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的水一年比一年差。”6月15日,上海市金山區徐博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寶林向南方農村報記者感嘆,近年來上海全市的化工產業全部向金山轉移、集聚,南美白對蝦養殖正面臨污染挑戰。此外,上海白對蝦產業還面臨著池塘快速縮減、塘租不斷上升的壓力。
提高技術水平應對污染
徐寶林的池塘位于金山區漕涇鎮阮巷社區,5公里開外就是上海化學工業區。這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橫跨金山、奉賢兩區,總面積36.1平方公里,與總部位于金山的上海石化形成了一個60平方公里的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帶。從2011年11月起,位于浦東新區的上海高橋石化從城市安全角度出發,也將部分裝置轉移到這個產業帶。
因為水質逐漸變差,徐寶林平常都不怎么用河水,主要還是用雨水。只有在下大雨之后,他才考慮抽取部分河水。這使得當地越來越難養蝦。
徐寶林認為,養殖戶現在只能提高養殖技術水平來應對這個問題。“5年前,養殖戶的調水、預防理念并不強,很少用調水產品,不過現在很多專業戶已經用到500元/畝。”徐還介紹,因為技術水平在慢慢提高,養殖戶的年平均產量還在增加,目前可以達到大約800-1000斤/畝,比5年前增加了200-300斤/畝。
同樣的問題與變化也出現在奉賢。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浙江上海區域經理戚國敏對此頗有感受。在他的記憶中,五六年前,當地不少養殖戶都不懂得ph、氨氮等概念,但現在很多養殖戶都購買了相關的檢測設備測水。戚國敏估計,奉賢養殖戶目前可以使用300-400元/畝的調水產品。
不過,同樣的變化并沒有明顯出現在兼業戶身上。徐寶林介紹,當地大概有50%的養殖戶并不完全以養殖為生,平常還會去附近的工廠上班。與專門靠養殖為生的養殖戶相比,這些人只能算是兼業戶。這些兼業戶投入到養殖中的精力比較少,養殖觀念也沒有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怎么調水。
浙江粵海上海區域經理劉慶坤了解到,過去幾年,兼業戶的養殖失敗率一般都高于專業戶。據其估算,奉賢由此大約有40%的兼業戶已經退出市場。
養殖池塘年均縮減11%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