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博會上各類無土栽培科技讓人大開眼界,可是如何將其應用到實際中呢?壽北鹽堿地居多,可以在家門口吃上蔬菜嗎?雙王城生態經濟區南木橋村的農民給出了響亮的答案——在鹽堿地上無土栽培西紅柿。如今已經形成了100多畝的種植園區,讓壽北農民獲得了除棉花之外的新經濟來源。
記者跟隨村民李懷富來到種植基地,眼前的百余個蔬菜大棚讓人感覺身在壽南菜鄉。進入棚里,鮮紅的西紅柿掛在枝頭,十分誘人,但整個大棚看起來與普通
溫室沒有區別。不是無土栽培嗎,怎么西紅柿還是種在土里的?面對記者的疑問,李懷富說:“你仔細看看腳下,這并不是土。”李懷富輕輕挖起一撮,記者才發現原來是沙子和煤渣。“大棚的基底都是這種沙子和煤渣的混合物,主要用來固定根系。營養的供給全部由這根管子提供。”每排西紅柿都通有一根管子,裝著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液。李懷富介紹,無土栽培大棚必須采用滴灌設備,既可以保證營養液充分被植物吸收,又能節省營養液。且采用滴灌
營養液的方式,到了冬季棚內濕度更小,病蟲害也少。
這樣“高級”的大棚是不是建設的成本很高?李懷富介紹,建一個大棚的成本需10萬元左右,比普通大棚高出約3萬元,但后期無需再投入。“西紅柿一年種兩季,普通土壤不僅需要施各類有機肥,還要定期休棚歇地,而我們的大棚沙子和煤渣一次性投入,以后都不用再換,每季西紅柿僅需要1000元左右的營養液成本即可。而且這些煤渣來源于企業的廢渣,既解決了環保問題變廢為寶,又降低了成本。煤渣還有清潔吸附的功能,比普通土壤管理要省心得多。種植年份越長,成本相對越低。”
村黨支部書記李本兵介紹,從2000年開始,政府就幫助村里試驗無土栽培,經過10年發展形成了較成熟的技術。2010年,幾位村民靠西紅柿棚賺了錢,帶動了其他村民的積極性,僅2012年就增加了幾十戶,如今村里已經有了116個無土栽培大棚,形成了自己的市場。
由于種出的西紅柿口感好,比普通西紅柿的菜香味更濃,商家搶著收購,回頭客特別多,名氣也漸漸傳開了。去年,僅一個棚李懷富就賺了6萬元。
來源:壽光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