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慶河鎮把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主抓手,按照提升傳統菜、發展大棚菜、做優精品菜的發展思路,支持、鼓勵農民從事蔬菜生產,上設施、增效益,打造競爭優勢,菜農的“腰包”越來越“鼓”,蔬菜產業已成為該鎮農民致富增收的“綠色銀行”。
近日,記者來到紅慶河鎮博業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平整寬敞的通村公路旁,挺立著一排排無公害蔬菜大棚,大棚內鮮綠滴翠的芹菜、香菜、生菜、油麥菜、黃瓜等……無不透著生機,長勢也十分喜人。
“我和老伴兒種了八個大棚的蔬菜,光去年一年我就凈賺了7萬多元,今年的形勢肯定會更好。”正在大棚內料理黃瓜的村民張文明樂呵呵地說。
張文明是紅慶河鎮納林希里村村民,在博業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投入使用時,張文明和老伴兒就在園區承包了8個蔬菜大棚,到現在已經有4個年頭了。張文明告訴記者:“從蔬菜的種植、生產、銷售以及日常管理都有技術員全程指導,不用我們操心。” 張文明還說:“只要能吃苦,收入肯定不錯,家里現在的日子過得比從前好多了。”
針對農民“單打獨斗”的銷售問題,紅慶河鎮通過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等方式幫助農民跑市場、拓銷路。
隨后,記者跟隨張文明來到博業蔬菜包裝車間,種植戶們正將剛采摘好的蔬菜一包一包的搬到車間,然后由工作人員進行稱斤、裝袋、裝箱包裝,這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東勝的柴家梁和阿鎮舊煙草公司附近都有固定的銷售點,除此之外,其他的蔬菜批發市場也在這里訂購蔬菜,每天大約能賣掉1萬多斤的新鮮蔬菜,銷售不成問題。
據了解,目前納林希里村共有30多戶農牧民在博業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承包了大棚,和張文明一樣,村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來,紅慶河鎮以發展現代農牧業和城郊經濟為重點,推動農牧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先后引進博業、建寧等企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1.2萬畝,設施農業3000畝。截至2012年底,兩大園區累計生產各類果蔬1200多萬斤,實現產值1800多萬元,極大地豐富了市場供應,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需求。同時,園區吸納當地富余勞動力300多人,人均增收1萬多元,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雙贏發展。(水荷)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