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糧并非供需不足不會影響國際市場
隨著夏糧收獲即將結束,今年我國糧食產量有望再獲豐收。然而,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農產品今年以來持續呈現凈進口態勢,尤其是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全部轉為凈進口。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進口大豆預報到港832.28萬噸,創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83.6%.在國內糧食持續增產的情況下,為什么進口量還在不斷激增?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是否會造成國際糧價飛漲?就此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農業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
糧價倒掛導致進口激增
問:有媒體稱,我國糧食進口去年全年超過了7000萬噸,是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顯示出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請您分析一下為什么糧食進口不斷創出新高?
答:"糧食進口7000萬噸"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這涉及對糧食統計口徑的界定。因為它是分兩個方面來看的:一是谷物進口,我們通常所說的糧食主要是指谷物,去年進口量接近1400萬噸;二是大豆進口,作為油脂的大豆進口是5838萬噸,這兩個加起來才是7100萬噸。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沒有達成共識的地方,就是大豆究竟是糧食還是油料,因為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榨油用的油脂大豆,所以并不能把這兩者簡單地相加。
盡管如此,1400萬噸谷物確實是新世紀以來糧食進口量最高的。但是究其原因,卻不是國內糧食供需不足,需要從國外進口,是因價格的問題。由于國內糧食的價格高于國際價格,這就具備了糧食進口的商業條件。為什么?因為對于谷物市場,我國是可控制有管理的開放,糧食進口實施關稅配額管理,是有進口管理措施的,因此糧食很難隨便就能進來。但是因為是關稅配額管理,那么每一種糧食它都有一個對進口開放的口子,比如說小麥是970多萬噸,大米是532萬噸,玉米是720萬噸。只要在這個配額內進口的糧食都只有1%的低關稅,所以只要國外糧價低于國內價格,糧食貿易商覺得能夠掙錢就可以從國外進口。去年的進口本質不是糧食供需出現了問題,而是由于國內外的差價導致了進口的商業條件。
進口數量占比較小
問:我國糧食進口量的激增會導致國際糧價不斷飆升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