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煙臺蘋果銷售有“戰爭”的話,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近來發展勢頭迅猛的陜西、甘肅蘋果對煙臺蘋果市場地位的沖擊。但實際上,在煙臺蘋果內部也有一場“隱形的戰爭”,這場戰爭存在于當地經銷商和散戶果農之間。自2010年以來連續3年,伴隨著果價的大幅波動,大部分經銷商都因此元氣大傷,他們或改換行業,或改變思路,總之,果農自存自銷已漸成煙臺蘋果銷售的大趨勢,而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延續三十年的傳統銷售模式也走到了其變革存廢的關鍵節點。
經銷商“被迫”謀求轉型
6月底,距離今年蘋果成熟還有三個多月,煙臺天譽果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華卻早已打好了今秋蘋果經營的算盤。
“一斤蘋果也不收購。”王洪華告訴記者。他的果品公司位于盛產蘋果的棲霞,擁有兩萬噸存儲能力的冷風庫。興盛時,公司的客戶遍及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煙臺當地同行業中算是不錯的了。
但近幾年來,該公司的經營方式卻發生重大變化。兩萬噸的冷風庫在持續存進1.5萬噸蘋果之后,去年的存儲量銳減至7000噸,“其中只有3000多噸是我們自己收購的,剩下的都是果農自存。”王洪華介紹說。
與當地其他蘋果經銷商一樣,長期以來,王洪華的企業在蘋果銷售過程中都扮演著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煙臺蘋果大規模種植生產開始,當地市場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傳統銷售模式,即分散于各村的果農先把蘋果賣給小的商販,后者再將大批量的蘋果轉售給帶有冷風庫的大經銷商,在銷往國內各地的銜接環節上,都由大經銷商來負責。
對于這些自存的蘋果,該公司扮演的角色只不過是一個收取固定存儲費的“倉庫管理員”,與之前的中間商身份有天壤之別。
自2010年開始,煙臺蘋果價格每年都會遇到大幅波動。在市場規律的調節下,經銷商和散戶果農之間也發生了一場“隱形的戰爭”。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