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滿碩果的西紅柿。
馬鈴薯豐產。
“小時候,每年進入雨季后,就是苦菜的時節了。洋芋、蓮花白、番茄就是當家菜,吃到看見就怕。”在芒市工作的楊先生說。事實也如此,進入雨季后,德宏蔬菜種植面積大幅減少,蔬菜供應出現了“荒季”,不得不從外地調運蔬菜滿足市場供應,不僅蔬菜品種少,而且價格上揚。
針對這一情況,州農業局結合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菜籃子”工程項目,去年起,以盈江縣油松嶺鄉、芒市勐戛鎮為試點,逐步發展山區夏秋蔬菜,以滿足雨季蔬菜市場供應。州農技推廣中心承擔全州“菜籃子”工程蔬菜新品種引選、新技術試驗示范,分別在油松嶺和勐戛山區設點試驗。
今年5月底,記者在盈江縣油松嶺鄉見到州農技推廣中心蔬菜室主任鄭宇峰。他說:“我們已經在此駐扎1個月了,組織了3個育苗工場,建起了簡易鋼架大棚和簡易水池,為全鄉2500畝夏秋蔬菜育苗。”據了解,去年,鄭宇峰帶著兩名技術員駐扎油松嶺鄉開展夏秋蔬菜品種試驗示范工作。他們租地20畝,開展了白菜類、菜花類、豆類、甘藍類蔬菜試驗。通過對比試驗,從選育的70多個蔬菜品種中,挑選出5個最適宜油松嶺種植的品種。而且,他們在油松嶺推廣了簡易鋼架大棚、簡易蓄水池等農業設施,并解決了大白菜的根腫病難題,教農民使用低毒農藥,使不少已經在荒蕪的菜地上種樹的農民又改種蔬菜。“搞實驗,只有與產業、農民需求結合起來才有意義,看到農民使用我們推廣的成果,獲得很好的收益,我們就開心了,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鄭宇峰說。
在郭家寨村三村育苗工場,2畝多的山地全部建起了大棚,下面是整齊排列的穴盤,已經冒出綠芽。據介紹,他們采取營養盤育苗,使用滴灌配肥施肥技術,主要培育了大白菜、蓮花白、菜花等蔬菜,25天就可以移栽了。在青云寺附近種菜的村民楊恩榮告訴記者,以往他家一直種蘿卜、菜花、馬鈴薯等蔬菜,比種樹的收入高。今年他找了挖土機,新開墾了7畝菜地,準備大面積種菜。由于山區沒有灌溉設施,他和妻子已經挖好土坑,鋪好塑料膜,建一個簡易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為下一步的蔬菜種植提供灌溉用水。
來源:云南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