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包裝飲用水產量逐年遞增。據統計,2012年全國包裝飲用水總產量達到5562.78萬噸,比2011年增長19.2%。相當于喝掉三分之一的千島湖。
但專家提醒,包裝飲用水不適宜長期飲用,甚至包裝飲用水檢測不如自來水嚴格。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翻看《飲料通則》gb10789就會發現,原來無論純凈水、礦泉水、礦物質水、氧氣水等這些包裝飲用水,都屬于“飲料”。而既然是飲料,就存在不確定的健康風險,都不適合長期飲用。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丁愛中副院長說:“瓶裝水也有風險,它在瓶中、桶中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如會有一些細菌繁殖。
包裝飲用水主要采用的是企業自檢、國家抽查的方式進行監督。但是這里還存在一個問題:企業自檢全憑自覺,也不要求公開自檢信息,公眾無從知曉;而國家抽檢,抽出問題包裝飲用水就存在一個概率問題。
無論是瓶裝水還是桶裝水,都是飲料,專家稱如果長期引用可能帶來不確定的健康風險。自來水才是更適合長期飲用的飲用水,然而,不少消費者之所以愿意花高價去買包裝飲用水,就是因為對于自來水的質量安全不信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障自來水的質量安全,讓消費者能對自來水放心,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而老百姓提到最多的就是水堿問題,用硬度高的水燒水時,壺底往往會被一層白色物質覆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認為:“水堿是通俗的說法,科學說法它叫硬度,主要是鈣鎂離子導致的。我們國家有標準,碳酸鈣的標準是每升450毫克,美國是每升500毫克。”
專家說,適當硬度的飲用水其實對人體有益。劉文君說:“以前大家有誤解,覺得硬度大會導致結石,現在明確的醫學證據表明,是不會導致結石的。它對我們心血管病是有好處的,維持一定的硬度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作為專業工作者來講,我們一直建議不要把硬度降得太低,一般建議比較合適的硬度在150到300毫克每升左右。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