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鎮的老科技員陳關福,去年成功栽培了紅托竹蓀。今年在調整技術工藝和改變原材料配方后,陳關福又掌握了新的栽培技術,采用生料栽培,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更適用于農戶的大規模推廣。
近日,記者來到東坑鎮北溪村紅托竹蓀大棚看到,老陳正將破蕾長出的竹蓀進行采收。老陳高興地介紹,現在可以采收的全部是生料栽培的竹蓀,長勢也非常好,按今年的情況來看,基本可以達到高產栽培的目標。
據悉,生料栽培就是用當地山林里的木頭、竹料等栽培紅托竹蓀,無需對菌種蒸熟滅菌,可直接入土栽培,這樣的方式同樣適用于海拔700-1000米的陡峭密林里。因此,生料栽培的直接成本、管理成本也相對降低,估計每畝可減少8千元至1萬元左右成本投入,更適合向農戶推廣種植。
紅托竹蓀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是名貴的食用菌,歷史上列為“宮廷貢品”,根據品質不同,每斤售價300-800元不等。陳關福告訴記者:“傳統的食用菌每畝產值在2-3萬元之間,紅托竹蓀每畝產值5-6萬元,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可達7-8萬元,經濟效益比較好,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新門路。”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