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口市張北縣王簸箕溝村,一壟壟生菜、甘藍一望無際。菜地里,三三兩兩的農民正在忙碌著。這些蔬菜成熟后,將運往北京的各大蔬菜市場。張家口是北京冷涼蔬菜生產基地,在7、8、9這三個月,平均每個北京人每天吃掉2斤半張家口蔬菜。
壩上蔬菜占領夏季北京市場
7月到9月份,正值全國蔬菜供應淡季,北京市場蔬菜供應較為緊張,張家口錯季蔬菜保證了北京蔬菜的供應,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價格的起伏。目前,供應北京市場的蔬菜已經形成了知名的“壩上蔬菜”品牌。張北的大白菜、尚義的芹菜、沽源的菜花、康保的胡蘿卜等成為供應首都的優勢蔬菜品種。
2008年,張家口市政府與北京市農委簽署了《京張蔬菜產銷合作框架協議》。五年來,京張蔬菜產銷協作取得積極成效。每年7、8、9三個月,供京蔬菜總量占到北京市場的40%。張家口蔬菜每年向京供送250萬噸,約占張家口市蔬菜銷量的60%。
京張兩地以菜為媒,農業區域合作的勢頭一年比一年好。2013年起,北京張家口農業合作進一步深化,每年北京市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支持張家口發展蔬菜膜下滴灌2萬畝,并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產品流通合作,建立產銷信息平臺,保障夏淡季北京市場蔬菜供應。張家口市市委書記王曉東表示,2015年,將全面建成進京蔬菜物流配送體系,并力爭年銷售量增長近一倍。
連續11年無農藥殘留超標
一座座蔬菜大棚前,拉菜的車輛絡繹不絕。近年來,崇禮縣依托獨特的區位、土壤和氣候環境等優勢,著力打造首都放心“菜籃子”。目前該縣每年向北京直供蔬菜26萬噸,占全縣蔬菜總產量的55%,銷售收入達到2.7億元。
蔬菜業是崇禮縣的傳統產業,以前農民多種植露天大路蔬菜,產量不高,效益也低。由于當地海拔高、水質好、無工業污染,蔬菜品質優良,該縣開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農民逐漸減少傳統種植方式,發展錯季蔬菜,打造出以露天和設施相結合共同發展的新型蔬菜種植模式。
來源: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