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從里下河地區農科所(以后簡稱農科所)了解到,為避免小龍蝦“近親結婚”,保證小龍蝦遺傳多樣性,該所正籌建小龍蝦種質資源庫。目前已在全省收集到30多個小龍蝦種群,接下來將會到全國各地收集小龍蝦種群,形成100個自然群體。
已收集30多個小龍蝦種群
該所研究員張家宏說,小龍蝦原名克氏原螯蝦,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因其營養價值較高,由敵害生物“變身”為人們喜食的美食。隨著小龍蝦的市場需求逐年升溫,野外捕撈早已不能滿足需求;而養殖往往因為“近親結婚”,致使小龍蝦個體較小。
“小龍蝦只有一個種,但不同地方的自然種群存在一些差異,比如在江蘇,洪澤湖水系的小龍蝦個體要比長江水系的小龍蝦要小。”張家宏說,這是他們籌建小龍蝦種質資源庫的原因,“把全國各地的小龍蝦收集到一起,然后進行雜交試驗,最終選育出具有個體大、個體壯、抗病性強等特點的小龍蝦。”
張家宏說,目前已從全省收集到30多個小龍蝦種群,“下一步,我們計劃到全國其他地方收集小龍蝦種群,最終建成小龍蝦種質資源庫,為將來育種打下基礎。”
初步試驗表明,用洪澤湖的雄蝦和長江水系的雌蝦雜交,其后代可以提前1—2個星期上市,小龍蝦個體也要大一些。
建立全省首個健康養殖體系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農科所共主持研究制定了9項江蘇省地方標準、2項揚州市地方標準、1項企業標準和2項省技術標準,從而形成了全省首個克氏原螯蝦生態健康養殖的技術標準體系。
據悉,這個體系涵蓋了克氏原螯蝦人工工廠化苗種繁育、與水生經濟植物共作、與水生經濟動物混養、反季節冬季暫養、以及種養循環操作等不同養殖模式,為克氏原螯蝦生態健康養殖提供了技術規范。
農科所專家韓光明說,過去,養殖小龍蝦沒有專門飼料,大多養殖戶都是用養魚、養蟹甚至用養殖畜禽的飼料作為替代品,“這種養殖明顯不符合生態健康養殖的要求。”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