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華鱘繁育基地何去何從?“國寶”中華鱘的最終命運,是入海為家,還是在基地繼續生存?今天上午10時,廈門中華鱘繁育基地披露了相關信息。
他們說,政府有意給予基地適當補償,近期將中華鱘放流入海;不過,具有較高科研價值的中華鱘,一放了之是否可行,背后仍有諸多問題待解。基地盼望,國內其他大型養殖場能接過去續養。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黃文水 圖/記者 劉東華)
中華鱘“斷糧”,政府調撥飼料救急
上午,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成立于1999年的廈門中華鱘繁育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私人中華鱘養殖基地,成立至今為我國中華鱘保護及科研項目提供了寶貴研究資料。
目前,除了外借用于科研的中華鱘外,基地有中華鱘220尾,其中體長1.5米以上的占85%,“可以說,這是我國中華鱘唯一僅存母魚基地,無論從個體大小還是品種上來說,都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
據介紹,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中華鱘是一項公益事業,由于中華鱘對水質、飼料要求較高,養殖基地每天光飼料費用就高達數千元。
“面對高昂的養殖費用,基地數次面臨資金困難,但為了保護中華鱘的事業,我們依舊堅持了14年。”基地相關負責人說,直到5月份,基地中華鱘“斷糧”引起媒體關注,隨后,政府相關部門及時調撥飼料等救急物資,緩解燃眉之急,但今后中華鱘繁育基地何去何從,引起了廣泛討論。
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最近,國家農業部、廈門市政府、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針對基地資金困難的情況,就中華鱘問題提出了參考解決方案:給予基地一定補償款后,將中華鱘放流入海。
放歸大海恐有“兩失”,如何保護值得探討
基地相關負責人說,廈門中華鱘繁育基地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的不僅僅是中華鱘,還有投資基地的一大批債權人,以及相關的飼料供應企業。
基地相關負責人憂慮:首先,該基地中華鱘養殖已有14年之久,習慣了養殖環境的中華鱘,若不經過專門訓練而放歸大海,勢必將影響其生存能力,此舉對保護中華鱘不利。
來源:廈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