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對各大洋奶粉企業開展了反壟斷調查,因此不少企業紛紛表示降價。其中貝因美首先提出降價,理由是“本次降價是公司積極配合國家九部委有關奶粉行業整冶”。
隨后,惠氏、多美滋、美素佳兒也開始宣布降價。但是作為首個提出降價的國產奶粉貝因美,卻被指責。
有人認為,此次洋奶粉集體降價,肯定會進一步壓縮國產奶粉的銷售空間。目前國產奶粉的毛利遠遠低于洋奶粉,而隨著洋奶粉的降價,消費者更愿意選購洋奶粉,搶走了不少因價格原因選擇國產奶粉的消費者。
另外,前段時間,工信部對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開展了各項整頓措施,其中一項,就是要求未來國內奶粉企業按照藥品標準生產奶粉。因藥品gmp,前期投入要數千萬元,而食品gmp則需要百萬元左右,公司投入的生產成本明顯加大。
一方面,因生產規范奶粉生產投入成本加大,一方面因洋奶粉降價,擠壓了原本的國產奶粉市場,這讓不少國產奶粉很擔憂,為銷售而發愁。
其實,中國市場,奶粉銷售不是簡單的價格問題,而是消費者的信心問題。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導致消費者無條件相信洋奶粉,對于國產奶粉不聞不問才是關鍵因素。此次,洋奶粉集體降價,收益的最終是消費者,至于國產奶粉的生存,不是想著如何保住市場,而是應該想著如何提高產品品質,保障質量,恢復信心。只有恢復國產奶粉的信心,國產奶粉才有市場可言。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