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來,全球大米市場一直被少數幾個出口國壟斷著,泰國、越南、美國和巴基斯坦占到了全球出口的60%到70%。在此期間,泰國是頭號出口大國。與出口方不同的是,進口這方面則較為零散,很多國家都各自進口一小部分。前六名的進口國僅占了20%到30%的市場份額。
作為世界前兩位的大米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和印度這些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參與程度并不高,只是偶爾有一些進口和出口。盡管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就成了出口國,但這兩個占了全球大米產量一半的國家主要還是致力于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對這兩個大國來說,貿易只是第二選擇,而且主要是用來調節偶爾的過剩或不足。
然而,2012年,隨著印度迅速躍居出口榜首,中國則出人意料地逼近進口榜首,以前的情況可能要出現變化了。2012年,印度取代泰國成為頭號出口國,出口量為1004萬噸,而泰國是690萬噸。印度在2011年晚些時候取消了對非印度香米市場長達4年的出口禁令,另外國內股市大漲,加上盧比疲軟,都促進了2012年的出口。
與印度一樣,也沒人想到中國幾乎要取代尼日利亞成為2012年的頭號進口國,中國的進口量為290萬噸,尼日利亞則為340萬噸。進口的大部分大米都來自越南和巴基斯坦。除了大米,中國2012年也進口了大量小麥和玉米。中國總的谷物進口量從2011年的200萬噸增長到了2012年的1100萬噸。玉米供應緊張以及飼料行業需求量加大都是進口增長的原因。
不過,許多人仍對中國進口如此之多的大米感到奇怪,因為這幾年來中國國內產量并無明顯減少,而且結轉庫存自2007年來一直穩步上升。
廣泛認可的一個合理解釋是,國內與國際大米市場的價格差距使得中國商人更愿意進口廉價的外國大米。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在糧食消費上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從而催生了對不同種類大米的需求,比如越南的黏米、泰國的香米和巴基斯坦的長粒米等。
這就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會不會恢復在全球大米市場的非重要地位(低進口和低出口),印度會不會回到以香米為主的出口領域,他們是否還會把自給自足當作座右銘呢?
來源:新華國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