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溫、高濕的黃梅時節,對蔬菜生長不利,一年一度的蔬菜“伏缺期”到來。然而,在肥西縣花崗鎮汪堰村的農田里,掛職村官馬用軍和村民試種的新品種蔬菜――黃秋葵長勢良好,已進入掛果采摘期。
今年50歲的馬用軍,是市畜牧水產局監察室負責人,對“三農”工作充滿熱情,曾因對合肥市畜產品質量監管貢獻突出,獲得“2006年中國畜牧業十大新聞人物”稱號。去年,由于他主動提出要到農村基層去工作,市委組織部特批他到肥西縣花崗鎮汪堰村掛職,擔任該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汪堰村地處江淮分水嶺,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全村沒有一家企業,村里大面積種植的經濟作物就是西瓜,農民種一季西瓜只能收入兩三千元。”該村黨總支書記李紹鳳坦言,大多村民仍然靠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養家糊口。
調整產業結構迫在眉睫!為此,馬用軍把為選派工作配套的5萬元創業資金,全部用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怎么調?調什么?“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偶然吃到了一種名叫黃秋葵的菜,看似普通,一問價格40元/盤。”馬用軍說,黃秋葵從此進入他的視線。通過大量調研,他發現,黃秋葵怕澇耐旱,非常適合江淮分水嶺地區種植,而且種植技術要求不高,在伏缺期上市,銷路不成問題。
說干就干!馬用軍買來了黃秋葵種子,送給該村退伍軍人胡建試驗種植。“虧了算我的,賺了是你的。”馬用軍大膽承諾感動了胡建。在胡建的精心管理下,今年首次試種3畝地的黃秋葵長勢良好,6月中旬就已經掛果采摘了。“現在一畝地一天能摘三四十斤,預計可持續到9月份,畝產量在三四千斤。”胡建稱。
在價格上,馬用軍的想法是走“平民路線”。“市場上零售價一斤10元左右,我們只賣3元錢一斤,市民能接受,農民大面積種植也不虧。”馬用軍算了一筆賬,農民栽種一畝黃秋葵,資金投入只要500元,而收入在八九千元。若種一季黃秋葵加上一季草莓,每畝年收入1.5萬~2萬元。
看到胡建試種黃秋葵成功,村民紛紛表示,明年也要跟著種。“只有規模發展,才能成氣候。”馬用軍透露,目前,已有多家企業來該村洽談,明年要在汪堰村承包300畝土地種植黃秋葵和草莓,并視情況將黃秋葵、草莓深加工項目放到該村,如此,農民種植“黃秋葵+草莓”就沒了后顧之憂。
來源:安徽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