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出身的張炳奎最近挖了一個5立方米的病死甲魚無害化處理池,還用水泥砌墻,并用玻璃進行了覆蓋,“以前,偶爾死幾只甲魚,都是埋地里的,以后可以丟在這個處理池了。”張炳奎的甲魚養殖面積達70畝,目前養了六七萬只甲魚,他說他的甲魚都很健康,今年初以來幾乎沒有死過,但是如果出現病情,這個處理池就派上“大用場”了。這些天,洲泉的甲魚養殖大戶們都像張炳奎一樣在建造無害化處理池,為病死甲魚提供去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據了解,桐鄉的甲魚養殖集中在大麻、洲泉、崇福3個鎮,養殖面積占該市的89.2%,主要采取兩段式養殖模式,即在溫室里養殖一年,其余時間放在外塘養殖。據了解,甲魚養殖中污染物的產生主要集中在溫室階段。溫室甲魚養殖密度高,死亡率也高,如何處理那些病死甲魚?溫室養殖過程中殘存在水中的飼料和甲魚的糞便等,造成水體氮磷等成分超標,如何做到不讓這些水污染河道?冬天為保持大棚的溫度,燃燒木屑、煤炭等產生的大氣污染又該如何降低?
面對甲魚養殖中的污染問題,桐鄉市科技農業部門開出了不同的“處方”。針對病死甲魚,桐鄉在大麻、崇福建成了大型的無害化處理池。大麻在海北圩水產園區建造了一個50立方米的大型處理池,由合作社安排專車每天到養殖戶處收集病死甲魚,然后集中投入無害化處理池進行發酵。據記錄,平均每天處理病死甲魚500余只。由于洲泉的甲魚養殖比較分散,為便于養殖戶進行處理,洲泉建造的是 “一戶一池”的小型處理池,每個池子5立方米。
為處理養殖廢水,今年初,該市在大麻、崇福兩鎮探索性地實施了水處理技術,主要是通過進排水系統改造,將養殖廢水集中引入污水池,通過過濾、沉淀、清淤等工序,采用水質在線檢測監控系統,應用增氧曝氣凈化、水生植物凈化、微生物凈化、水生動物轉化等技術,將廢水處理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這一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今年10月,桐鄉還將進行生物質燃料應用和廢氣處理裝置應用相關試點工作,探索溫室甲魚養殖中廢氣處理的有效模式。(爾露)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