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作業漁船,出海前都要裝上一船用于魚貨保鮮的散冰。但魚貨最多也只能保鮮10天左右,且魚蝦品相多被冰塊撞擊受損、冰漬污染及“蝦粉”超標等。今年上半年,浙普漁42251和浙普漁42252兩艘拖蝦船出海兩個航次,卻不帶一塊冰。一個月后回港,兩艘船所售魚貨的品相、質量,甚至是價格,都高于同類漁船。“我們在船上造了一個小冷庫,來保住魚貨的鮮度與品相。”這兩艘船的船東付海芳和周平都如此解釋道。
漁船上安裝“小冷庫”
兩艘拖蝦船現靠泊在普陀墩頭修船廠的碼頭,正在維修。船上散滿了鋼管、木條,以及電線,海腥味、木屑味、漆味環繞四周。上船后發現,船駕駛室下有個艙門開著,里面是縱橫交錯的鋼管架子。
周平說,這是冷凍室。啟用時,溫度在-30℃左右,人進艙得穿厚棉衣。一間冷凍室可一次性速凍120箱魚蝦。一般每箱蝦裝二十三四斤,雜魚每箱三十斤左右。“蝦捕上來后,我們直接通過自動分節機,按蝦體的大、中、小三個規格進行分節裝箱,然后再送入冷凍室,魚則按各種分類、大小分箱,速凍四五小時。待魚蝦中心溫度達-24℃左右,再移至甲板下的兩個冷藏艙進行冷藏保鮮。”周平指著甲板上的兩個艙口說,下面就是兩個冷藏室,啟用時溫度保持在-18℃左右。
換言之,所謂的漁船“小冷庫”,就是由一間冷凍室,2臺船用冷凍機(一臺備用)和2個冷藏魚艙組成。每個冷藏魚艙的冷藏能力為30噸,基本滿足拖蝦船的保鮮冷藏需求。
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有關人士認為,拖蝦船上直接實施冷凍保鮮后,海捕蝦不僅鮮度和質量提高,而且二氧化硫殘留超標的安全隱患徹底消除,產品的整個附加值也立即提升。
漁船實行產銷一體化
“船上造冷庫,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一個原因,他們實行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也是獲得較高收益的主要原因之一。”該人士介紹道。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