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7月1日起,為期3個月的長江中下游禁漁期宣告結束,沿江漁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江捕。然而新一輪的江捕有沒有給漁民們帶來好收成?長江的恩賜越來越少,靠水吃水的漁民該何去何從?48公里的長江岸線,4000公頃的江域總面積,與之相對的是31艘中小型漁船,船上的人,即將成為長江邊最后一代漁民。
日前,記者趕了個大早來到了皋張汽渡,長江航道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而漁民的作業區卻是空蕩蕩的。大概9點左右,記者才看到駛出的第一艘船。
張友來夫婦已近古稀之年,皮膚也被曬得黝黑,漁船上沒有任何的遮陽設施,老兩口就暴露在烈日之下。張友來夫婦從小就在江邊長大,如今經營著一條小漁船,專門捕撈江蝦。張友來夫婦告訴記者,禁捕期間正好是魚蝦產子的時候,現在魚蝦都生長出來了,產量還可以,一天可以捕五六斤。江蝦能賣上百塊,然而刨去成本,張友來一天的收入也只有幾十塊。
“現在年紀大了,做不動了,打算再干些時候就上岸回家帶孩子。現在捕魚根本賺不到錢。”老張說,單買一條漁船的成本要兩三萬塊,燒油很多,一天下來要燒四五十塊錢的油,產量多的時候還能賺點,有時一天下來也捕不到什么。
提起如皋長江段的水產,就不得不提“長江三鮮”,不過由于多種原因,長江三鮮已經多少年都湊不齊了。長江的野生河豚、鰣魚已經絕跡了多少年,現在餐桌上的河豚和鰣魚都是人工養殖的,而三鮮中唯一沒能實現人工養殖的刀魚,這些年的產量也急劇下降。孟小林便是我市30張刀魚特許捕撈證的持證者之一。
記者跟隨他們坐上漁船一起收網,1個小時內,孟小林夫婦共放了兩張200米的漁網,在烈日下忙活了兩個多小時,結果才撈上來3條“船釘”,總重量不過4兩,按照最高市場價30元1斤計算3條“船釘”價值12元。孟小林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網撒的時間還不是很長,要是時間長一點就好一些。孟小林給記者看了他工作了大半天的成果,一些小雜魚放在一個泡沫制的水箱內,大概有10多斤。“這都是些雜魚,1斤要賣到10塊錢左右,最多的時候能賺個百來塊,少的時候一條都捕不到。”
市漁政執法大隊漁政員、高級工程師陳忠高已經工作有35個年頭。他和漁民們一起經歷了江捕的起落。“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漁業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像刀魚一年最多的產量達到20萬斤,現在的刀魚產量只有幾百斤,成不了汛。長江里面天然捕撈的魚類,在餐桌上占的比例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都是養殖的。”從老陳那里我們了解到,現在的漁民年紀最輕的也已經有45歲了,漁民正在自然減少。辛苦、收入低、年齡老化,老一代漁民陸續洗腳上岸,或打工掙錢,或頤養天年。漁民的子孫生在漁船上,長在漁船上,可長大后,他們不是漁民,只是漁民的后代。(實習記者 王亞如)
來源:新民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