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雙流縣老龍村的堰塘邊,上千斤死魚在烈日的暴曬下散發出惡臭。守在魚塘邊上的張術明面帶沮喪:“像這樣打撈死魚的日子,已是第十天了,撈起的死魚已有上萬斤了。”
因參加了水產養殖保險,張術明第一時間報案。中航安盟財產保險公司農險業務一部副經理吳毅立即趕赴現場查勘,“確定最終死魚數量后,我們就把賠付金立即打到你的賬戶上。”聽到這樣的承諾,張術明踏實了許多,“有沒有保險就是不一樣,今后恢復生產有希望了”。
水產養殖是高風險行業,養殖戶每天都要面對來自自然災害、流行疫病、環境污染等的威脅,一旦遭災很長時間翻不過身來。“三年奔小康,一年賠精光。”這句順口溜,成都彭州的水產養殖大戶宋倫祥深有體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養殖池水斷流和滲漏,宋倫祥養殖的冷水魚全部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萬元,當地其他養殖戶也損失慘重。
在宋倫祥的組織下,當地養殖戶聯名向政府建議開辦漁業保險業務。隨后,成都市政府委托中航安盟財產保險公司開展政策性漁業保險調研,決定按照“政府引導、自主自愿、市場運作、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從地方財政中拿出資金,支持政策性漁業保險試點。2010年8月,成都市正式印發《政策性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首批在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雙流縣等5個區縣試點,2012年擴大到12個。
試點之初,成都市漁業保險保費實行市、縣政府和農戶共同分攤原則,分攤比例額為農戶承擔28%,市、縣兩級財政承擔72%。2011年開始,農戶承擔保費的比例進一步降至23%。同時,政府每年還會根據全市漁業保險承保經營情況進行定價調整,以控制保險公司經營政策性保險的利潤水平。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