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正是芒種的時節。30日,筆者走在開善鄉儒坊村的田間小道上,發現之前留在田中的煙葉棄桿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農民躬身于田,忙著插秧的景象。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為原本略顯蕭條的煙田添上了一抹新綠,像是給大地再次披上了一件綠色的“新衣”。
“我們正忙著煙后水稻制種的插秧,多虧鄉里這些年引進了水稻制種,相比種水稻利潤高了許多,每年都能增收不少,今年我又種了7畝地。”田中農戶江賢紅一邊樂呵地說著,一邊嫻熟地將秧苗移植到田里。
開善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江賢達介紹,開善鄉制種歷史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末,因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非常適合發展制種,制種面積曾達到1500畝,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鄉打下了良好的制種群眾基礎和精湛的傳統技藝。
但因當時產業效益較低,阻礙了制種產業的持續發展。直至2009年,開善鄉黨委、政府通過征求群眾意見,深入調研論證,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開善鄉特色農業發展方案》,確立了“加快土地流轉,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規模經營,打造品牌農業”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規模特色農業,通過與縣維民種業有限公司洽談合作,采用“合作社+承包戶+農戶”的產業發展方式,推行“煙-制種”農業發展模式。
從2009年開始,開善鄉試行“煙-制種”模式,開發實驗田60余畝;2010年建立了一個百畝水稻制種示范片;2011年全面推行制種模式,在儒坊、余上、肖坑3個村培育種植大戶15戶,實現制種面積400畝;2012年進一步擴大規模,在儒坊、余上、肖坑、墩上、洋坑五個村培育制種大戶43戶,實現土地流轉面積670余畝,制種面積達1000畝,實現產值336萬元,平均畝產值3340元,比種植煙后水稻畝產值多1940元;2013年在儒坊、余上、余源、肖坑、墩上5個村實現連片制種1100余畝,流轉土地710余畝,培訓制種大戶45戶,制種大戶、制種面積及流轉土地均比往年有大幅增加,預計將實現產值約380萬元。
來源:泰寧縣農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