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說起蘋果產業,大家都會想到吉縣。吉縣之所以因蘋果成名,是因為這里為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所產的蘋果果型端莊、皮薄質脆、著色鮮艷、口感細膩、含糖量高、耐貯性強。
如今,“蘋果園”成了吉縣農民的“致富工廠”,蘋果實現了“五個80%”,即:蘋果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84.8%,82.3%的行政村全部為“一村一品”蘋果專業村,從事蘋果生產的農戶占總戶數的82.1%,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果農人均果品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
在吉縣,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蓋房子靠的是蘋果,購家業靠的是蘋果,娶媳婦靠的是蘋果,買摩托、買汽車靠的是蘋果。”最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是:“家有六畝園,收入十萬元,勝過城里人,日子比蜜甜。”
為了進一步探清吉縣發展蘋果產業的“生意經”,日前筆者來到該縣中垛鄉南坪村。這里是吉縣發展蘋果種植最早的村之一,沿著209國道,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中盡是修剪整齊的蘋果樹和果農們在果園忙碌套袋的場景。
“你看到的這一片果園是我們的蘋果標準化示范園。”中垛鄉南坪村庭亮蘋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庭亮笑瞇瞇地對筆者說。梁庭亮同時還是南坪村的村委主任,如今在南坪村的果農眼中,果園里就像工廠里的生產線一樣,如果把種植大戶比做廠長,那果園里干活的農民就是蘋果產業工人,每年蘋果疏花疏果期、套袋期、收獲期,果農們因勞動力不夠,都要“花高價”從周邊農村雇勞動力前來幫忙。
南坪村是位于中垛鄉東部的一個蘋果專業村,也是全國“一村一品”蘋果專業示范村,該村在發展蘋果產業的進程中,特別注重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每年年終,村里都要召開表彰會,表彰蘋果生產、銷售中的能人。該村村民牛敖森,是從外鄉把戶口遷到南坪村的,因為沒有地,他舅舅給了他5畝。牛敖森把5畝地全栽上了蘋果樹,因為得來不易,他把蘋果樹當成心肝寶貝,整天泡在蘋果地里,近幾年5畝地每年收入都能達到七八萬元,年年都受到村委表彰,現在他又承包了10畝地,用賣蘋果的收入,蓋了兩套房子,給兩個孩子娶了媳婦。村里每年就以這些典型現身說法,交流經驗,現在南坪村戶戶都有蘋果園,家家都有“搖錢樹”。
據悉,今年該縣還圍繞建設“全國有機蘋果基地縣”目標,啟動實施總投資7億元的蘋果產業轉型綜改(有機化)循環發展項目,在每個鄉鎮至少建設一個1000畝以上的有機蘋果示范園區,建設有機蘋果開發基地。同時,投資1700萬元建設蘋果質量監測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年產10萬噸有機生物菌肥生產線及年產2000噸杏鮑菇建設項目、年產5000萬噸果醬生產線建設項目等。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果品展評會,持續擴大吉縣蘋果知名度。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蘋果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水平,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新增蘋果直銷窗口10個以上。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