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因茶得名,最出名的莫過于普洱茶,半米高、整齊劃一的翠綠色茶樹在山坡上隨處可見,連片的茶園也成了普洱的標志。
茶業是普洱的支柱產業。作為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的茶園也成了全省最大的茶樹種植地,當茶價開始上漲時,大面積單一性的茶園迅速在普洱涌現。為提高鮮葉產量,一些茶商人為地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及其他措施,雖可高產穩產,但同時也帶來了污染水源、大氣的問題。
2011年開始,普洱采取茶—林、茶—果、茶—藥等模式,普洱市政府提供技術支持和種苗補助,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戶意愿選擇的樹種和藥材,開始了大規模的生態茶園改造。
看
現場訪點
單一茶園自然調控功能遭破壞
7月正是雨季,剛下過雨的早晨,空氣十分清新。盡管春茶已過,茶農吳大姐還是早早起來到茶園采茶。從小在茶園長大的她跟著家人上山采茶已有20多年了,每天都挎著大筐穿梭在整齊劃一的茶園里。吳大姐說,近幾天的茶葉不算嫩,嫩一點的春季大都采摘過了,雨后的茶葉葉片比較大,味道較為苦澀,一天最多能采四五筐。
“今年的茶葉沒前幾年好了。”作為經驗豐富的采茶人,吳大姐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茶葉的生長一年不如一年。“以前采茶時嫩葉很多,被蟲吃的較少?,F在葉子常被蟲吃,很少采到長得好一點的茶葉,茶園里連草也不長了。雨水少了,土壤不肥沃,茶樹也沒遮陰的,自然也就長得不好?!狈叛弁?,在吳大姐工作的茶園里,幾乎沒大樹,滿滿的都是半米高、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茶樹,在太陽直射下生長著。
前幾年普洱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作為普洱市的支柱產業、普洱市的品牌,當地居民大多以普洱茶為生。2005年開始,漫山遍野的現代茶園一窩蜂地出現在普洱地區,人們開始單一、大面積、密集地在臺地茶園種植茶樹,使茶園植被的更替能力、土壤的肥沃能力下降,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了茶園自然調控功能,生態環境趨于簡單化,易流行、擴散茶葉病蟲害,茶葉產品中農藥殘留,茶葉產品風味下降。在“速成效應”的催化下,茶葉品質越來越差,價格也持續跌落。
茶、樹套種尋求生態恢復之路
在普洱茶中,品質好一點的都是古樹茶,賣價也很高。可古樹茶面積有限,僅占兩成左右,很多茶商都希望臺地茶園種出的茶葉能達到或接近古樹茶的品質。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