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陽能電池板架在魚塘上面,上能發電,下能養蟹,達到‘漁光互補’,提升設施漁業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了土地產出效益的最大化”,昨天上午,在常熟現代漁業產業園,常熟市沙家浜鎮副鎮長呂偉國向市政協視察組一行介紹說。位于產業園核心區的中利騰暉光伏漁光互補電站目前已并網發電,每年上網發電達到1000萬度。
2012年4月,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億多元在常熟現代漁業產業園核心區建設漁光互補電站,占魚塘空間面積約為240畝,總裝機容量為9.8兆瓦,共采用230瓦多晶硅組件43000塊。預計該電站在25年運營期內年平均上網電量為1000萬度,總上網電量為2.5億度。
記者在現場看到,魚塘水面上43000塊泛著藍光的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劃一,這些太陽能電池板用作發電,下面的池塘還能養魚養蟹。據介紹,“漁光互補”主要充分利用魚塘空間,增加太陽能電池組件模塊,建設可并網的光伏電站。同時,利用光伏電能,實現對溫室內小氣候的調節。
按2010年我國火電1kwh(千瓦時)電能平均煤耗335克計算,9.8兆瓦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約3350噸,每年可減輕排放二氧化碳約8700噸,可減少排放污染氣體硫氧化物約60噸,氫氧化物約20噸。
呂偉國介紹,漁光互補是集約利用能源產生高效益項目。在未破壞土地耕作層和魚塘塘內養殖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條“上能發電、下能養蟹”的能源利用新模式,實現了土地產出效益的最大化。按2012年江蘇省能源局對光伏新能源上網每度電2.4元補貼計算,9.8兆瓦發電效益為2400萬元,畝均達10萬元;同時在魚塘內實現蟹蝦混養,套養沙塘鱧、生態甲魚等名優特的水產品,可實現畝均產出1萬元左右。
記者 陳秀雅
來源:蘇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