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揉茶、炒制……看著嫩綠的棗芽,經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了棗香四溢的棗芽茶,“茶農”徐有剛帶汗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徐有剛是昌平區(qū)延壽鎮(zhèn)百合村人。13年前,大學畢業(yè)的徐有剛走出山村,經過5年奮斗,在市區(qū)一家電腦公司擔任總經理。事業(yè)有成后回鄉(xiāng),看著家鄉(xiāng)一如十年前貧窮,村民年純收入只有3000多元,徐有剛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萌生了個想法——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一周時間,徐有剛辭掉了市區(qū)的工作回到了家鄉(xiāng)。“我們村是昌平最北邊的深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是核桃、栗子、酸棗等農作物。老百姓靠天過活,雨水多了,收入就高些;雨水少了,收入也跟著少。”經過反復考察,徐有剛覺得發(fā)展、經營普通農作物的前景并不明朗。正在徐有剛為創(chuàng)業(yè)犯愁的時候,一個“金點子”意外降臨了。 一日,徐有剛和朋友出去散心,在一個農家院吃飯時偶然嘗到了老板自制的棗葉茶。清冽而醇厚的茶香,一下子勾起了他敏感的神經。靈感一觸即發(fā),一杯茶未飲盡,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方向已經在他腦海里醞釀起來。“看著粗制的棗葉茶,我當時心里一激靈。我們村后山有成片的酸棗樹,要是用每年開春兒樹上冒尖兒的棗芽制茶,不比這個棗葉子茶強百倍嗎?那可都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有了這個想法,徐有剛一刻也坐不住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聯(lián)系了做茶葉生意的老同學,詢問制作棗芽茶的可行性。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徐有剛一口氣置辦了所有的制茶設備,并開始組織村民一起摘棗芽、制茶。由于經驗不足,徐有剛連著出了三鍋茶,都沒有想象中的好喝,連一點兒棗香味兒都沒有! “老同學,你趕緊開車來我家,我遇到難事兒了!”心急如焚的徐有剛趕緊給老同學打電話求助。“那會兒我是真急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在旁邊眼巴巴地等著、看著呢。” “棗芽采摘后攤放時間太短,殺青的溫度不對,炒茶的手法也不對。”老同學趕到后,連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就被徐有剛拉到炒茶鍋前進行指導。聽了老同學的話,徐有剛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一把拉住老同學的手,不讓他走了。“你住我家,啥時候教會我們制茶,你再走,吃啥喝啥你盡管說,我都滿足你。” 在同學的指導下,徐有剛漸漸掌握了棗芽茶的制作技巧——新采摘的棗芽一定要攤放16個小時后再加工,這樣才能保證茶葉的色澤、香氣等方面不受影響;殺青的時候溫度要控制好,不易放入太多,要讓棗芽均勻受熱失水;炒茶時要不停翻動,否者茶葉就會被烤焦……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斷試驗,百合村的棗芽茶終于制成了。沒想到頭批棗芽茶一面世,就把不少大公司吸引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 “那些老板們的想法很明確,就是想買斷我們的棗芽茶。這樣一來,我們的確能馬上得到一筆錢,但對于村里的長遠發(fā)展卻沒啥好處。”徐有剛斷然拒絕了各大公司拋來的橄欖枝,而是帶著全村的村民一起擴大規(guī)模生產棗芽茶。 “經過兩年的試驗,現在我們的棗芽茶一斤能賣到1100到1200元,還供不應求。而且,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周邊村的村民也都跟著一起做、一起富。我正準備找鎮(zhèn)里給出出主意,做大這個產業(yè)呢!”徐有剛說,他現在及今后一段時間內要做的事情,就是繼續(xù)帶著村民創(chuàng)業(yè),守著產業(yè),發(fā)展產業(yè),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