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第二屆中國海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大連市香洲花園酒店開幕,本次會議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主辦,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海參分會承辦,來自遼寧、山東、福建、浙江等地的海參業內人士約200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張玉香,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名譽會長、海參分會會長管華詩,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農業部漁業局市場與加工處處長陳家勇出席會議并致辭。
近年來,海參產業迅猛發展,也給產業帶來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自2011年以來,海參產業規模急劇擴張,一些生產方式對資源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背離可持續發展要求;北參南養的連續升溫,供大于求問題顯現,尤其表現在今年春季鮮海參收購價低迷;去年底政府實行厲行節約,規范三公消費的系列措施對海參市場產生的長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對此,本次會議探討了全球海參產業形勢,并對海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思考。
會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秘書長崔和作了《海參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海參產業存在過度捕撈的問題,影響海參的可持續發展,而其產業的增長方式亦是粗放型增長,即生產面積與產量雙增。
2012年我國海參產量17.1萬噸,其中山東占48%,遼寧占38%,福建占9%,北方的主產區如青島、威海、煙臺、大連等地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而福建海參發展態勢迅猛,由2010年的1.3%的占有量在2012年快速增長到9.1%。浙江、江蘇等地養殖面積雖然急增,但總量有限。從全國市場的影響來看,遼寧作為重要的主產區,繼續主導全國的消費市場,山東作為最大的產區和銷售區,影響海參產業整體的走勢,福建作為重要的補充,起到緩沖、平衡的作用。談起北參南養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崔和認為北參南養是對產業的重要補充,南方不會主宰海參市場,因為目前福建海參還不能越夏,即使育苗成功,海參的親本也離不開北方,這是南方海參養殖的制約因素。在市場方面,挖掘當地消費市場的潛力是福建海參的發展方向,例如今年福建海參的價格好于山東地區,說明當地有海參消費潛能。
“2013年是海參消費市場的轉折點。”崔和在會上指出,雖然年初以來大部分高檔酒店遇冷,高檔水產品價格大跌,而海參在家庭和餐飲業消費都兼有,受影響不算太深,并且這種影響是有限的,即便高檔酒樓的銷售受到影響,中低檔消費的酒樓銷售反而還有所增加了。而從長期來看,這有利于規范市場價格,消費者消費也會趨于更加理性,促進經濟增長質量,讓內需在提高過程中更加合理,并且這種消費是可持續的,具有長遠效果的。(水產前沿)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