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筆者前往中陽縣暖泉鎮宣化莊村的綠生源蔬菜大棚合作社基地。放眼遠眺,廣闊的田野上,蔬菜大棚錯落有致。走進蔬菜大棚,滿眼綠意,郁郁蔥蔥,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大棚內,合作社負責人王海生一邊除草、一邊細心地察看蔬菜的長勢。
見筆者來訪,王海生拍拍手上的泥土,憨厚地笑著說:“我們村的蔬菜大棚占地70余畝,一小半用來種植西紅柿,其余的種植辣椒、黃瓜、甜瓜等其他蔬菜,我們自己成立了綠生源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同時能帶動33戶120多人就業。今年還不錯,僅西紅柿產量就達5000多公斤,產值1萬多元。當前,大伙兒發展的信心更強了,正鼓足干勁,學習更多種植科技知識,引進新品種,提高蔬菜產量,生產更多、更安全的無公害蔬菜,豐富咱老百姓的餐桌。”
據悉,宣化莊村有1037人,收入主要依靠種植小雜糧為主。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8+2”農業產業化政策以后,中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有序推進“8+2”農業產業化振興三年計劃,該村緊緊抓住這一有利的發展機遇,響應市縣政府號召,多方籌措資金,組織人員多次赴外地學習考察,把設施蔬菜作為“一村一品”產業來發展。大棚從去年開工建設,獲得扶持資金70多萬元、村里自籌25萬、王海生個人投資了30多萬元,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成了59個大棚,大棚建成以后,由于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戶,不懂技術,縣農業局干部熱心服務,請山西農大專家對該村農戶進行了現場培訓,派出專業技術員駐村入戶進行生產幫扶,今年7月2日縣里又組織一部分人去孝義市學習農業產業化的先進經驗。
對于今后發展的設想,老王想了想說:“我們合作社現在只有一個冬棚,其余的都是日光溫室,我想把其余的58個也改建成冬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每年種兩茬,還能間隔種些小菜,這還需要政府部門指導幫助
啊。另外,菜農不妨在縣城建立固定的蔬菜直銷點,讓自己種的蔬菜直接銷往市場,這樣既可保證蔬菜新鮮上市,又可使蔬菜種植戶獲得最大的利益。”老王的這個想法,也許代表了該村所有蔬菜種植戶的心聲。()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