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穗軸干枯、爛果、落粒,在我國20個葡萄主種植省份均有發生,病害造成葡萄減產3%至8%,嚴重地區達10%至20%,個別地區葡萄園達50%以上。
一支來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把引起上述癥狀的病害定名為“葡萄潰瘍病”,并率先找到了病因。日前,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真菌多樣性》在線發表,首次系統闡述了我國葡萄潰瘍病的發生特點與危害程度。
在過去的5年里,北京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葡萄病害研究團隊發現,4種病原菌可能引起葡萄潰瘍病,其中b.dothidea和l.theobromae是主要優勢種群。
論文第一作者燕繼曄博士、通訊作者李興紅研究員表示,4種病原菌與我國地理氣候密切相關。其中,b.dothidea分布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l.theobromae和n.parvum分布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d.seriata主要分布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域的山東和河北兩個省份。
部分菌株的多基因整合系統分析表明,病原菌種間的遺傳分化較大,某些種的種內遺傳分化較小。在找到“葡萄潰瘍”病因之外,研究團隊經過室內致病性測定數據分析發現,我國25個主栽葡萄品種對上述4種病原菌均沒有顯著抗性表現。
在研究過程中,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貴州大學、廣西省農科院、泰國皇太后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相關專家,優勢互補,共同協作,使該研究得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