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春季馬鈴薯收獲季節,山東滕州市界河鎮孫樓村村民張令敏說:“今年,政府補貼1.4萬元,我投了6000元,把5畝馬鈴薯竹架拱棚換成了鋼架拱棚,把白地膜換成了黑白配色地膜。這兩項措施,有利于薯塊后期膨大,減少了薯塊青頭,提高了市場價值,畝增約300公斤,收獲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一畝能多收入近900元。”
滕州市農業局局長段云說:“其實,鋼架拱棚栽培和配色地膜技術,都是滕州承擔的省財政廳、農業廳‘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扶持果菜產業項目(馬鈴薯)’的建設內容。”2010年以來,滕州圍繞馬鈴薯項目,通過探索實施主體和投入方式“兩個創新”,打造良種繁育和科技推廣“兩個支撐”,完成總投資1.05億元,其中省財政2100萬元、市財政配套2100萬元、實施主體籌集1722萬元、農戶投入4609萬元,確保了項目實施。
山東省農業廳評價:“滕州馬鈴薯項目,立足當前生產,著眼未來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實施有力、有序、迅速,取得了預期效果,成為放大財政支農效應的‘樣本項目’。”
造福10萬戶薯農的“項目謀劃”
據省財政廳介紹,為了提高現代農業發展資金扶持項目實施效果,山東堅持“建設優勢主導產業基地、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選擇優勢產業核心產區,以縣為單位,實行“整合資源、集中投入、規模建設、整體推進”。
滕州具有種植馬鈴薯的傳統,是全國馬鈴薯兩季種植地區面積最大、單產最高、效益最好的縣。所產馬鈴薯皮薄光滑、質優味美,被評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農產品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滕州市現有285個專業村和10萬個專業戶,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65萬畝,全年總產195萬噸,面積約占全省1/4,總產約占1/3。
“雖然滕州馬鈴薯生產規模較大、水平較高,但是也存在‘兩大’制約因素。一是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繁育能力難以適應;二是竹架拱棚栽培,設施簡陋,棚體較小,保溫增溫效果較差,春薯很難提早收獲,造成集中上市,影響銷路和價格。”段云說。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