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滄州棗區部分棗園出現大量生理縮果的情況,嚴重的已絕產,無核棗尤為嚴重,針對此情況中國棗網特派專員赴崔爾莊對此情況進行了解。 經過與滄州市科普惠農服務中心王超站長溝通,我們了解到造成此次小棗縮果及幼棗萎縮的原因主要是,連續的陰雨天過后,天氣突然放晴,充足的陽光對長時間在陰雨天氣條件下生長的幼果進行了暴曬,造成水份流失而造成的。 同時王超站長還介紹,生理縮果俗稱“抽抽棗”,這種情況一般為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養分競爭造成,長棗競爭不過長樹,近兩年呈上升趨勢,這與棗農日常甲口管理不當有直接關系。正常情況下,棗樹在開甲后應28-30天日內不能使其愈合,才能有效的控制好樹勢,減少生理落果和縮果。但近幾年棗農們開甲時普遍使用開甲器,甲口過窄,愈合時間短,且棗農們很少進行二次或三次劃甲口,今年開甲后,雨水充足,加速了棗樹的生長(表現為葉片增厚、烏黑發亮、棗吊延長生長),甲口也很快就愈合上了,樹上營養迅速下流,幼果營養供應不足后萎縮脫落。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是,應在每年棗樹開甲后,及時查看甲口愈合情況,甲口在28-30天內愈合上的要進行劃甲口,樹勢旺的要重劃,樹勢弱的要輕劃。棗樹在7月上中旬出現生理縮果現象的,也可沿甲口下沿再劃一次,寬度掌握在2-3毫米左右即可。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