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農業物聯網示范縣,渦陽縣正在探索“指尖”上的農業生產,讓澆水、施肥不再“憑經驗”――
坐在辦公室里,點點鼠標、動動指尖,就能“干農活”,這已不是“白日夢”。去年,我省被列為全國農業物聯網試點省后,隨即在全國率先啟動首批13個試驗示范縣和5個重點縣建設。如今,農業物聯網建設試點效果如何?記者日前來到重點縣之一的渦陽一探究竟。
走進陳大鎮禾景農業示范園,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兩邊,全是現代化的蔬菜大棚。“這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物聯網讓農業生產實現精準感知、智能控制和精細管理,也讓菜農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示范園副總兼技術員張長偉說。
過去種蔬菜,無論酷暑嚴寒,都得往地里跑。如今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實時監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情況,并實現自動灑水、通風、調溫等田間作業。在辦公樓監控室內,記者看到,育苗基地1號大棚內的黃瓜苗長勢喜人,溫度、濕度等參數一目了然?!翱?,這些是大棚內的風機!”張長偉指著監控屏說,如果系統提醒需要通風,只需點擊一下鼠標即可;在家里,通過智能手機登陸,也能實現遠程控制。他掏出手機,輕輕滑動著手指,點擊了一下“通風”按鈕。記者隨即在監控屏上看到,大棚內的所有風機,果然歡快地轉了起來。
“這里的絲瓜,上下粗細一樣,全是物聯網的功勞!”記者走進一個絲瓜大棚,菜農朱云和摘下一根絲瓜,給記者展示:“如果土壤水分太多,絲瓜頭就很大,反之頭則很尖。只有水分適中,絲瓜品相才好看?!比绾沃劳寥赖乃趾蜏囟??老朱將記者帶到一個傳感器前。記者看到,一個白色插頭直直地插在土壤中,拔出插頭,只見四根10厘米左右的長針分布其中?!斑@個插頭就是傳感器,它們能敏感地‘捕捉’土壤的濕度和溫度,需要澆水時會自動提醒。”老朱熱情地介紹。
老朱是禾景農業示范園的種田大戶,示范園已建好的111個現代化蔬菜大棚中,老朱一家就承包了24個,一年下來能凈賺50萬元。其中,部分產品還用上了“渦陽大棚溯源系統”,掃描一下包裝上的二維碼,戶主名稱、種植規模、大棚編號以及播種時間、播種人、收獲時間、收獲人、產量等信息,馬上就能顯示出來。
自去年被列入全省首批農業物聯網試點重點縣后,渦陽縣迄今已投入375萬元專項資金,建設了設施蔬菜、小麥“四情”監測等多個物聯網應用管理系統?!澳壳?,農業物聯網還處于試點摸索階段,部分技術可能還不太成熟,但其效果已初步凸顯。下一步,將按照‘頂層設計、整體推進、典型示范’的模式,全面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渦陽縣農委負責人劉向陽表示。
來源:安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