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用菌產業在發展規模、品種數量、技術更新上均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面臨著人才缺乏、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門檻低見效快打開“致富路”食用菌產業前景廣闊
近日,記者來到肥西縣花崗鎮農戶倪友伍的秀珍菇大棚,看到幾千袋灰黑色的菌包整整齊齊地碼在地上,偶爾有幾簇鮮嫩的秀珍菇已經從菌包兩側鉆出來。“這是高溫秀珍菇品種,大多數的菇子還沒長出來,再有一個星期,這些菌包就要出菇了。”倪友伍滿懷期待。
“可比以前在合肥打工好多了!”倪友伍說,以前在外打工,工作不穩定不說,工資也不高。自從承包了這個大棚,便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秀珍菇的市場批發價在每斤6元左右,夏季一個大棚有3000個左右的菌包,每包可產1.5斤到2斤的鮮菇,算下來毛收入在3萬元左右。而除去2塊錢一個的菌包成本,凈利潤也達2萬多元。
由于市場看好、收益較高,不少菇農都看準了這個特點,紛紛投身食用菌產業。在蜀山區南七菌種廠,有20多年蘑菇種植經驗的負責人王桂花告訴記者,公司農戶共有30余人,平均每個農戶都承包了兩三個大棚。“農戶一個季度一個大棚的投入是1萬元左右,毛利是3萬元,純收入達2萬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食用菌產業的投入和產出比基本保持在1:3以上,效益好的甚至可以達到1:6。
“蘑菇種植條件簡單,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都可以做,不受條件限制。需要的人力較少,一個人可以做,兩個人也可以做。”王桂花介紹說,蘑菇栽培的原材料主要是棉籽殼、稻麥草、玉米芯等,成本較低,使用完之后還可以還田作為肥料使用,變廢為寶。但是收益卻比較高,就拿普通的平菇來說,價格低的也能賣到3、4塊錢一斤,最高則能賣到6、7塊錢一斤。“可以說,種蘑菇是帶動農村致富的好項目。”王桂花說。
來源:安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